返回首页

一点四十五用英语怎么说

197 2024-01-10 00:32 admin

一、一点四十五用英语怎么说

一点四十五用英语:one forty five 或 fifteen to two

1、所有的时间可以用小时+分钟顺读表示。

一点四十五顺读表示:one forty five

2、添加介词表示法:如果所表述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外,可以用“(相差的)分钟 + to + (下一)小时”

一点四十五的表达: fifteen to two

扩展资料:

英语中时间的表达方法

一、 整点法:如果时间是整点,就用“钟点数+o’clock”来表示。o’clock可省略。

如:8:00可读作eight o’clock或eight  

二、顺读法:顺读法,也叫直接读法,此方法用于既有钟搜毕点数,又有分钟数的时间,通常先读“钟点数”,再读分钟数。

如:7:20读作seven-twenty  

三、倒读法:此方法是“先读分钟数”,再读“钟点数”,使用此方法要注意:  

1、如果分钟数在30以内,就用“分钟数+past+钟点数”表示,介词past意为“过”。

如:6:10读作ten past six.  

2、当分钟数正好是“三十分钟”时,可用“顺读法”中的“钟点数+thirty”,也可用“half+past+钟点数”。

如:7:30可读作seven 歼拦thirty 或 half past seven.  

3、如果分钟数超过30,则用“(60-分钟数)+ to +(钟点数 + 1)”来表示,介词to 为“差”的意思。

如:6:35读作twenty-five to seven (差二十五分钟到七点)  。

4、在“倒读法”中,当分钟数涉及到“15分钟”时,一般不用fifteen,而用a quarter(一氏漏胡刻钟)来表示。

如:10:15读作a quarter past ten (一般不读 fifteen past ten)

二、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虽只有“一点”相思,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几时绝”以女主人公自己的设问,道出她相思的无穷无尽。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仔仔段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

原文: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译文: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四块玉·别情》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念誉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

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作者简介

关汉卿,元代戏剧家,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代,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0多种,现存18种,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所作散曲今存戚散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块玉·别情

好像高中的语文题啊...

不过关汉和燃卿的曲,读起来很妙轿棚银,硬要说什么表达方式,说不出来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闭宴绝

凭阑袖拂扬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

全曲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呵呵,一点相思几时绝,好妙啊^

自从送别你以后,我对你一片深情实在难以割舍。那郁结于心中的一点相思什么时候才能断绝。

简析: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坦源富且多情的女性。虽只有备碧“一点”相思, 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 “几时绝?” 以女主人公自己的设问, 道出她相思的无穷无尽。抒情让滚态吧

抒情

借物抒情

三、表达方式有哪些 [关于表达方式]

写文章的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因素,除立意、选材、结构组织等以外,还要学会使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由于各类文章的内容、目的、以及对人们发生影响的途径不同,就要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去年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公布以后,报刊、广播上发表了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的虽然是同一客观对象,但是有些文章是向人们报告张志新的斗争经历、成长过程,或回忆有关她的事迹,就主要用“记叙”的方式;有些文章要从张志新的事迹中,概括分析有关政治、社会以及人生的严肃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那就得用“议论”的方式。有些记叙性文章要融合着“描写”、“抒情”等笔法;有的议论性文章,也穿插运用“抒情”、“说明”的方式。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总是以一、两种表达方式为主,其它表达方式有时也可以配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特点、要求不同,下面我们分别作简单的说明。

一、记 叙

介绍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或叙述一个人物的事迹、经历,要使用“记叙”的方式。记叙的方式,不论在口头表达中,还是在文字表达中,都是最基本的方式。

比较简单粗略地介绍情况,是概括记叙,比如说:“知识青年刘大渠决心札根农村,做一个民间医生。”这样的记叙是概略的。如果稍详细一点,这样写:“刘大渠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后,到山头店公社寺门大队贾楼三队插队,并在那里结了婚。从下乡那天起,他就决心做一个李时珍式的民间医生,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中医学。”(见《中国青年》一九八○年第四期)这里就是较为具体的记叙,有了时间、地点等详细情况,给人的印象清晰多了。两种记叙都需要,看用在什么地方。那么,怎样做好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交代要明白。不管侧重反映人物事迹,还是侧重反映事件过程,对一些重要因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交代清楚。当然,这些因素具体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内容本身和读者需要来决定。

第二,人称要谐调。由于记叙中要有一个叙者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叙述者与被叙述的内容是怎样一种关系,便有了人称问题。通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凡是文章通篇是由“我”来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我”的角度把事情告诉别人,这叫做“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者借托的另外一个人物。所记叙的事情,当然可以主要是“我”自己的事情,也可以主要是记叙别人的事情。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某人某事,“我”并不出面。作者的态度通过所叙的事实表示,并不直接申明。在同一篇文章里人称一定要谐调,不能发生不合情理的矛盾的叙述。比如,第三人称可以不受限制地记写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说他在想什么、怎样想等等;而在第一人称的文章里,直接叙述另外一个人如何想、内心活动怎么样,当然就不合理了。

第三,线索要清楚。记叙必须有条有理、有顺序,要让人抓住线索。如果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件有头有尾的事情,适合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可以有几种叙述方法。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前到后、从头到尾地写,叫“顺叙”。把事情的结果先交代,或者把某段以后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从头交待事情的经过、原委,通常叫“倒叙”。在记叙主要事件、情节过程中,需要穿插进来另外的情节,这插进的部分叫“插叙”。记叙的线索不限于时间,可以是一种东西,若干场景,以及一种感情、联想等等。记叙过程中能够给读者一个尽责的“向导”,通过它了解你所记叙的全局,就算达到了线索清楚。

二、描 写

写记叙性文章时,对于人物、环境、自然景物等进行具体的描绘,使人读了这样的文字心里映出形象,甚至有所谓“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描拿友握写”。准确、恰当的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描写总是同记叙紧紧结合的。比如:“一九六一年深秋,彭德怀同志重返故乡。”这是记叙,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接下去是:“萧瑟的秋风中,他穿着打补钉的黑布衣服,出现在湘潭大地上。看上去,他比五八年瘦多了,头上增添了丝丝银发,脸上增刻了条条皱纹。”(《彭大将军回故乡》,载《中国青年》一消庆九七九年第三期)这里就添进了描写。从较为具体形象

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自然景色,可以“看到”彭德怀同志的衣着、面容告孝。

描写这种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刻划人物。对人物外形外貌:身材、衣着、表情、长相的刻划叫“肖像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是“心理描写”。更多的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描写人物、自然景物都要求逼真、准确,这就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和体验,注意对象的特色、特点等。有些青年同志作文,不管写什么都用好些形容词语渲染一番,结果倒不能给人一个准确的印象。鲁迅先生曾提倡“白描”的手法,用精简的笔墨,勾勒出对象的精髓来。这种手法看上去朴素自然,但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描写,没有深大的功力是难以学到的。

三、抒 情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喜怒爱憎,对事物的褒扬或贬抑的感情表达出来,激动读者,引起同样的感情共鸣,这就是抒情。抒情跟描写一样,总要同其它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很少单独存在。即使是一些称为“抒情诗”、“抒情散文”的文章,作者的感情也是借助或寄托于写景、状物、叙事之中。在一般文章里,抒情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感情直接地、鲜明地抒发出来,所谓披肝沥胆、直抒胸臆。比如在评论文章《谁之罪》(载1979年6月24日《光明日报》)的开头:“张志新,可敬可爱的张志新,可歌可泣的张志新,你是无产阶级之花,你是中华民族之花!”这是与议论结合为表明作者观点与感情的直接抒情。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更多的是结合叙述、描写,蕴含着或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彭大将军回故乡》这篇很感人的特写,许多地方在叙述和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比如结尾处写彭德怀同志在湘江之滨跟一位老渔夫作了一次有严肃意义又饶有风趣的交谈,之后,作者写到:“彭老总笑了。在这湘江之滨,他又找到了一个知己。而他的知己又何止一个人?在神州大地,有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这叙述里、议论里,我们不是感到作者的由衷敬佩之情吗?文章下面写:“此时,星月皎洁,秋风顿起,澄江涌雪。彭老总同老渔夫郑重道别,眼睛里带着那缕深邃的光芒,迈开大步,渐渐地远去,远去,远去了……”这里描写了一个画面,有自然风光,有人物的表情动作。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不是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跃动吗?不是自然地涌起对彭老总的怀念、敬重之情吗?

当然,抒情的根据全在作者有真实的、自然的情感,任何虚假做作都不可能真正打动人。

四、议 论

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偏重于通过具体手段反映事物,多借助形象思维。议论,则主要运用概念,通过分析综合阐明道理,属于逻辑思维。议论直接地表明作者的观点主张,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的东西,帮助人们认识问题,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好议论的方式,基础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正确、清楚的认识,能抓住本质进行中肯的分析。

写议论文章要考虑三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提得准,是议论好的前提。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的分析,讲清为什么如此,为什么主张这样,反对那样,这是议论的关键。解决问题是议论的归宿,一定要想好解决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三个环节互相关联、渗透,是一个整体,如果对它们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写好议论、评论性文章就有了把握。

把构思的成果组织成为有理有据的议论,还要把它们熔炼为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议论的立脚点,你的认识、观点、主张。一篇议论文章一般应有一个中心论点。较为复杂的问题,有时一个中心论点要由若干方面,或几个分论点来阐述。说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叫论据,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让论据一步步说明论点,这个过程是论证。议论必须注意逻辑性: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

五、说 明

各类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除记叙、议论之外,还有说明。凡是对事物的构造、状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进行解说、介绍的文字,都是说明。比如讲内燃机的原理,介绍某种农药的效能和施用方法等,都是说明。规程、守则、公约、合同等许多日常应用文字,也都用说明方式。说明用处很广,也是青年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式。

世界丰富多彩,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立志学习写文章的青年,应该象一个好木工要学会熟练地使用锛凿斧锯各类工具一样,逐渐熟悉掌握写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这样,写起不同体裁和式样的文章,就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