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的毒力常用何种指标表示?
毒力(virulence)是致病菌的致病/感染能力的强弱程度。 测定毒力的指标常用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0 )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组织培养细胞半数死亡(或50%发生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二、毒力是特定的病毒?它是什么的特征?
病毒毒力的定义:
给毒力以恰当的定义,是明确讨论的对象与范围,以及论述的意义;毒力是对生命而言的,任何对生命有害的因素都可统称为毒力,但一般概念中不包括物理因素,如温度、压力、辐射、湿度、空气等,因为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大自然的这些因素是基本恒定而安全的,不然生命无意发生。但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因素也会表现出对生命的伤害,如水火等自然灾害,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位素碘制剂是利用辐射产生毒力的特殊例子。传统概念应该以化学或生化活动为基础,导致生命变性、死亡或功能损害的作用称之谓毒力,这样我们就把物理因素排除在外了。
自然界毒物结构与成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重金属离子,二是化学物质,三是生物毒剂。前两类毒物是传统意义上的毒物,其作用是普遍性的,即对所有的细胞生命都有毒,如汞、碘、砷、铅、铊、铜、金、银、铁等等金属离子和苯、酚、强酸、强碱、有机磷等等化合物。金属离子的毒力基础是重金属离子自身的分子量与强离子作用,化学物质的毒力基础是化学物分子的活性基团或化学键。这两种毒力均可破坏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伤害细胞生命活动或终止生命。
生物毒是自然界种类与性质最复杂的毒物,是一些物种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其毒力的发挥有特定的范围、时间与条件,一种毒物只对某些物种与某些组织细胞有毒力;其次因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加热可以破坏其毒性;再次是一般都有抗原性,在有免疫系统物种的体内可诱发抗体反应,所以相当部分的生物毒都有对应的可发挥解毒作用的抗毒素。有植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乌头碱、钩吻、曼陀罗、夹竹桃、毒蕈、莽草、红茴香、雷公藤等;和动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胆、蜂毒等。病毒的毒力应该归于生物毒,更为特征的是病毒有生命,其毒性可以在作用对象中随病毒复制而增长、随传代而演化,因此病毒的毒力与入侵数量无密切相关,对感染宿主的毒性作用是动态的和可变的。
生物毒的性能依赖于毒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及其活性基团,病毒的组成仅核酸与保护核酸的蛋白,包膜脂成分是从细胞“借来得”,不可能出现超越细胞合成能力的分子类型与形式,因此病毒的毒力只能与这两种物质有关。尚无证据表明除外信息储存功能DNA还有其它生物活性,因此病毒中只有RNA和蛋白这两类物质,具有分子三维结构和活性基团,可作用于对应的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干扰活性,破坏构象,甚至酶切分解底物等作用而发挥毒性。
病毒生命周期中有RNA在细胞内的运动,因此不能排除病毒RNA干扰细胞而呈毒力作用,如艾滋病人CD4细胞的调亡就不能排除HIVRNA的毒力作用,但RNA很不稳定,离开细胞的RNA很易被酶解失活,也没有进入细胞的动力,所以单纯的RNA不能成为毒物。病毒的毒力主要来源于其蛋白成分,病毒蛋白可以分布在感染细胞的细胞内、细胞外和细胞膜上,因此病毒的毒力可以体现在宿主机体的各个部分。
三、皮革怎样防霉
皮革防霉剂的评价方法很多,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中国除外)都建立了国家或行业的皮革防霉测试标准及评价方法。皮革防霉剂防霉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防霉剂效力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霉菌有无抑制或杀灭的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平板倾注法、点菌法、稀释培养法、扩散法、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等;另一方面是皮革添加防霉剂后防霉效力的检测,常用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自然暴露法、湿室悬挂法、土壤埋没法、培养基法等。目前,被制革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抑菌圈法用圆纸片或圆皮片(一般直径为2~4cm),在一定浓度的防霉剂溶液中浸渍或转动处理一段时间后,将其贴附在涂布一定量的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培养基平板中央,然后在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圆纸片或圆皮片周围透明的抑菌圈的有无,或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抑菌圈法仅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而抑菌圈的大小受防霉剂在琼脂平板上的扩散能力(与防霉剂的性质、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的种类、培养基的组成、防霉剂在皮中的分布情况、培养条件都有关)的影响很大,因而参考作用有限。不过,这种方法也有操作简便、肉眼可辨认、直观性好等优点,常用于防霉剂防霉效果的初步评价。
(2)最低抑菌浓度(MIC)法
将供试验的防霉剂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然后以无菌操作取出1mL,加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再往各培养皿中注入1mL供试菌种悬浮液(或者是用接种环取供试菌种悬浮液划线接种于加入了防霉剂,且凝固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最后往各培养皿中注入定量的40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凝团后,将其置于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一般为3~5d),检查与比较能被药剂全部抑制供试菌种的最低浓度。MIC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能较好地反应出防霉剂毒力的大小,便于不同防霉剂之间防霉效果的比较,是目前最常用的毒力表达方式之一。但是,影响MIC值的因素很多,如供试菌种的来源、接种量、霉菌孢子悬浮液中霉菌孢子的个数、培养基、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种类、培养条件等,因此,比较不同防霉剂的MIC时,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3)湿室悬挂法
将经防霉剂处理后的皮块(一般为2.5cm×5.0cm的长方块),用喷雾器将供试霉菌孢子悬浮液喷洒在皮块的表面,然后将其悬挂在恒温恒湿箱中〔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培养28d,并定期观察其霉变情况,由皮块的长霉情况来判断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定标准见表1。
供试的菌种一般为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顶青霉和木霉。这种测定方法是模拟自然环境的加速试验,试样防霉力达到0级或1级为合格,其它为不合格。以上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同一种防霉剂,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结果也许不大一样,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方法,由于时间、地点和测试者等条件的不同,其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这些实验室的加速试验方法,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防霉剂真正的应用性能,还必须通过实际的应用来检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