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易经》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哲理智慧?请举例说明?

234 2024-01-12 13:47 admin

一、《易经》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哲理智慧?请举例说明?

从思想、方法、世界观诸方面。首先从思想层面周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的哲学思想比欧洲【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早了一千多年;其二:方法论,周易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是认识世界的核心。【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孔子在“系辞”中明确指出的观点。其三世界观:万物都是一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周易的另一个伟大发明,数千年屡试不爽。甚至包括百年前计算机的发明,同样没有离开周易的理论。【二进制理论】。

二、要周易的演算方法和卦辞说明

自古以来,占卜预测的种类林林总总,千奇百怪,而《周易》的“六爻占卜法”,可谓占卜的鼻祖,也是占卜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占卜方式!《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在《易传》的“十翼”里面介绍了算卦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后人以此演化出“六爻占卜法”,就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在乌龟壳上以一定的程序反复分解合成,最后演算出一个由六爻组成的卦(别卦),再根据《周易》对于该卦的解释,回答出你希望了解的事情是怎样的.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用蓍草和龟壳占卜的记载,那时侯还有专业司职占卜的官员,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国家政策和军事活动.

占卜的大致方法如下:虔诚祷告后,把蓍草放在乌龟壳上,因为古人认为乌龟是有灵性的,这样预测会更加准确.然后把49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组。从右边一组当中拿掉1根蓍草.把右边的那组蓍草数数有多少根,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看看余数是几。如果遇到整除的情况,就当作余数是4。然后把左的那组蓍草的数目也除以4,和前面的做法一样。最后把所有剩余的蓍草归在一起。这叫做“一变”.

然后用“一变”中剩余的蓍草依照“一变”的步骤做“二变”,用“二变”中剩余的蓍草依照“一变”的步骤做“三变”.

最后,记住“三变”后剩余的蓍草数目.

把这个数字再除以4。这就算出来了一个爻。

爻是卦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爻一共有两种:一种是阳爻,符号是“-”;一种是阴爻,符号是“--”,六根爻叠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卦。在一个卦里,爻的顺序是从下到上的,所以,演算出来的第一个爻要放在最下边,演算出来的第二个爻放在第一个爻的头顶上,等演算出第三个爻,再把它放在第二个爻的头顶上,直到全部六个爻都演算完成为止。演算出来的爻只可能是“6,7,8,9”四个数字.7和9都是奇数,它们叫“阳”;6和8都是偶数,它们叫“阴”。具体到卦爻里来说,7和9用阳爻来表示,6和8用阴爻来表示。但要注意:爻不只有阴爻和阳爻两种,其实却是四种。这四种是:老阴、少阴、老阳、少阳。这四种爻是和6,7,8,9四个数字一一对应的:6是老阴,8是少阴,7是少阳,9是老阳。《周易》有一个重要原理:老变少不变。依这个原理按照六爻顺序画一个新卦,在这个新卦里,把原来卦里的老阴爻变成阳爻,把原来的老阳爻变成阴爻,而少阴爻和少阳爻都照搬不变。

这样就有了完整的一卦! 对周易感兴趣,可以参加龙博星网上培训

三、易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上日下月为易,2、如蜥蜴变化为易;3、化繁就简为易;4、金乌,大日,生命。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董易奇老师表示涉及三项内容:哲学、修行学、占卜学,但实际上涉及了六项内容:科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易之说,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同,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观察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发生变化,文王对易经进行了演绎发展,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

1994年 ,湖北天星观出土战国楚墓竹简,传说中的《归藏》出土,但是还未整理出来

《连山》不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