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写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人性情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形成的民族特点。按照习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近邻,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是满腔热情,诚恳款待。客人来时,主人要出去迎接,并为客人接缰下马,请客人进毡房,男人从右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妇女从左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一般招待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见常。客人来了现杀羊,杀羊时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看过,客人点头允许后再去宰杀,这叫“问客杀羊”表示对客人尊重。吃羊肉时,先割下羊头,羊尾肉供佛,然后敬客。吃饭时,一家人围在客人四周共同进餐,亲如家入。 吃“手抓肉”,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水煮熟即成,用手把着肉吃。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有一定的规矩,较讲究的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吃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及一小段肥肠敬客。宴请尊贵客人和喜庆酒会,要摆整羊席,也叫全羊席。宴席上,吹拉弹唱,气氛非常热烈。主人、客人尽情畅饮,客人吃得多吃得好,主人更高兴。如需要住在主人家,会受到热烈欢迎,不论住几天,顿顿都敬献酒肉,歌乐相伴。姑娘回娘家,则以羊胸脯相待。小腿骨、下巴额和脖子肉等都是家庭晚辈和小孩吃的。 牧民家的奶制品四季都有,包括香气沁人的奶茶,醇美的奶酪,营养丰富的奶油、奶皮、黄油和具有咸甜等不同味道的奶酪。这些食品,用来招待客人,互相赠送和家庭食用。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镶、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裕固族 客人光临,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后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居家饮食习俗很讲究长幼秩序,家庭成员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如锡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乌孜别克族用餐时,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时,要牵一只肥羊,走到客人面前,将羊举过头顶,等客人允许时,方可宰杀.肉煮熟之后,先向客人献上羊头,客人随手从羊脸颊上割下一片肉,敬给席上最年长者。再割下一只耳朵,给年轻人或孩子,表示尊老爱幼。然后,宾主才能割食羊肉。进餐时主人请客人洗手,然后将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将羊腮肉割食一块,还要割下羊头左耳,再将羊头回送主人,大家共餐。 朝鲜族 朝鲜族宴请宾客,要先在餐桌上放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还要叼上一只红辣椒。即使家宴,也极讲究,要为老人单摆一桌。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放都有固定位置,匙箸摆在右侧,饭食摆在左侧,汤碗靠右,带汤菜肴摆在近处,调味品摆在中心。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特客,客人落座后,女主人献奶茶,然后煮兽肉。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倾注火中点滴,自己呷一口后请主人饮。 哈尼族 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进一碗米酒、三大片肉。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是长者的位置。客人告辞,主人有时还要送一块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 独龙族 独龙族人实行分餐制,无论饮酒、吃饭或食肉,在家庭内都由主妇分食,客人也平均分给一份。人们邀请客人以木片为请柬,木片上刻有几道口子就表承宴饮在几天后举行,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先与主人共饮一筒泪,然后落座聚餐。 仡佬族 仡佬族宴客用“三么台”,十分隆重,是三种富有特点的席面。第一台为茶席,请客饮清茶,辅以糖果、点心、干果;第二台为酒席,饮白酒,佐以凉莱、腌莱、香肠等;第三台为正席,上饭菜,有扣肉的称为大菜,另有各种小炒。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 布依族 贵州布依族“杀鸡待客”的习俗别有风趣。为客人宰杀的鸡,鸡肠子必须保持完整,剥开清洗后,不得切断;切鸡块时,鸡块必须和来客的人数相等;切鸡块有一定的顺序,先切鸡头,后切鸡翅,最后切鸡身.待客时,主人先将缠有鸡肠子的鸡头、鸡脖子和一些鸡血、鸡肝献给来客中年龄最大者,表示肝胆相照,肠(常)来肠(常)往。等客人吃了鸡头,大家才开始用餐,这就是有名的“鸡头敬客”。苗族也有杀鸡敬客的习俗,吃饭时,主人先将鸡心夹到客人确中,客人将鸡头分给大家共同享受,这就是苗族特客的“分鸡心”的习俗。
二、成都哪里可以买茶席布置的东西,比如桌布啊什么的
荷花池,春熙路,各大超市,都有卖的哦,根据你的计划,价格扥去选择
三、中国的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花茶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红茶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黄茶▲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绿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