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74 2024-01-22 19:18 admin

一、记,古代的一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记”,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又是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

“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演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散句结体的形式一直没有变,但是文章的内容不同了。

让“录言载事”的“记”成为古代散文第一体裁并名重一时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用“记”命名的散文,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正是“古文运动”,

让“记”从“录言载事”的实用文进化到为抒我心迹、遣我情怀而“记游记事”的文艺文,演变为有一定的描述对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文体格局与风范的散文。这样的散文,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扩展资料:

古文体有以下几类:

1、表

(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

(记叙文)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4、铭

(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

(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

(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文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记 (古代的一种体裁)

二、式可以组词什么

式可以组词什么 :

把式、

公式、

正式、

式样、

格式、

仪式、

新式、

时式、

形式、

因式、

中式、

式子、

程式、

款式、

发式、

版式、

服式、

南式、

体式、

葬式、

边式、

老式、

等式、

旧式、

合式、

式微、

样式、

法式、

俏式、

倍式、

算式、

调式、

板式、

根式、

分式、

句式、

定式、

通式、

西式、

过式

三、形式的式怎么组词

形式的式怎么组词 :

把式、

公式、

正式、

式样、

格式、

仪式、

新式、

时式、

形式、

因式、

中式、

式子、

程式、

款式、

发式、

版式、

服式、

南式、

体式、

葬式、

边式、

老式、

等式、

旧式、

合式、

式微、

样式、

法式、

俏式、

倍式、

算式、

调式、

板式、

根式、

分式、

句式、

定式、

通式、

西式、

过式

四、谁知道王维的渭川田家的翻译!!急需

【原文】:

渭川田家①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②。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③。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译文】: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威》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注释】:

①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②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荆扉:柴门。

③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秀:麦子吐华曰“秀”。

④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写作背景】:

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鉴赏】: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