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有基本的结构模板,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的练笔都应当遵循最基本的四种结构模式。此外无非是这几种结构的综合运用,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模板吧!
以下从议论文概念、结构类型、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喜欢点个赞即可!
一、议论文概念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鲜明、深刻、新颖;
论据分两类: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典型、新颖。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般思维模式。
结构三大块: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
引论:提出问题。在议论文开头鲜明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在文章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
结论:解决问题。结尾部分,得出综合性结论或提出希望。
三、本论的结构——关键部分
本论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角度。“向度”常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可以按四个向度的顺序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也可从四个向度中选择一至两个展开,但要注意分论点之间一定要有联系。
根据分论点之间的联系,本论部分可分为四种模式:
(1) 并列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同一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从而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注意:分论点不重复、不交叉、不包括。
如:中心论点:要养成多思的习惯
分论点: ①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
②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
③多思脑子才能越用越灵
(2) 层进式
即对事理做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
是什么(概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基本模式: 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方法)
会怎样(意义、作用、结果)
如:《要钻牛角尖》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 (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会怎样)
如:中心论点:尊严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
分论点:
①尊严是人的灵魂
②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③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以上两种模式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三小”结构:
开头部分——提出问题,确定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观点+过渡+事例+分析评论)
“三大”
主体部分 分论点二(观点+过渡+事例+分析评论)
“三小”
分论点三(观点+过渡+事例+分析评论)
结论部分——照应、深化、号召
要真正用好这种模式,涉及段首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和段内四层式等问题:
1、所谓观点句(分论点)即是将这一段这一层要说的主要意思概括成的一句话,它具有总领性、明了性、凝练性的特点。一般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为佳。
观点句(分论点)最好构成排比形式,或者用标志性词语对应,使文章脉络清晰。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定段首观点句
分解: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分位:变换角度看同一个问题
3、用段内四层式确保“三小”结构的充实性。做到夹叙夹议、有骨有肉。骨是观点句,肉就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比喻、引用等充实内容。
段内四层: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评论
4、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3) 正反对照式
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举例论证
主体 反面举例论证
联系现实
结尾:照应、深化、号召
如: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笔财富。
分论点:
①苦难的磨练能使人更强大
②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4) 综合式1
综合式结构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不只有一种结构方式,而是多种结构方式共同使用。所以说综合式结构是对上面结构方式的一个简单组合。使用综合式结构时,要注意各段落间的过渡。
常见综合式结构(层进式和正反对照式结合):六步层进式
引论——点:点明中心论点 略写
正:正面举例论述 较详
反:反面举例论述 较略
本论 深:深入开掘(揭实质、挖根源、提方法、讲意义、论危害等) 最详
联:联系现实(关注社会潮流,国家大局,体现时代气息) 较略
结论——总:总结全文 略写
我们说“六步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后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深”“联”也如此。先联后深,或“深联合一”,都未尝不可。字数的限制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格一些,一旦熟练了,掌握了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六步层进式”运用得好,有利于使文章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方”。
议论文各种结构的范文
一、 并列式结构:
范文一: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二、 层进式结构:
范文一: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
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坚持是什么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为什么要坚持 )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
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坚持需要什么 )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
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评析: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四、五段写坚持需要什么及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
范文二: 尊严与灵魂
尊严是什么?它是生命的尊贵与庄重,它是不肯弯腰屈膝的坚持与豪放,它是令人仰视的气节与精神……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
尊严是人的灵魂。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之源,来自于生命的灵魂,正是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尊严才会如此坦荡。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世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辞?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衰败之时发出的沉重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伫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得以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
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尊严太宝贵又太平凡了,平凡在于它几乎处处可见,而宝贵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你的尊严,倚仗它,登上人类灵魂之顶峰。
这篇文章的结构分解为:
引论 :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中心观点。
分论点 尊严是人的灵魂
本论: 分论点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层进)
分论点 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结论: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
范文三: 全心
林青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所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 (导入。)我想,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亮出论点。)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上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踏实。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比喻论证。用心的好处1—助成功。)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为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那么,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举例论证。怎样用心1—忘我)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用心的好处2—领悟人生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同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要有高格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弘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怎样用心2—静、稳、沉)
荀子有云:“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道理论证)我们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那么,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秉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弘清泉,一片落叶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很不好。(再次强调怎样用心)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重申中心论点。)
任务:修改范文三,使其更加优秀。
三、 正反对照式结构
范文一: 遗人玫瑰,手有余香
山东考生
外国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说过: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不会坐视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这样做不但不会让我损失什么,反而会给我带来荣誉,让我的事业更加顺利。这便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无形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赢得竞争中的优势。
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双赢的智慧,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别人的短处,从而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彰显。
当我们积极帮助别人时,自身的价值便会得到体现,会使自己获得极高的信誉。
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极度萧条,企业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资金匮乏。而此时各国银行大多停止接济困难企业。然而,此时的花旗银行却积极办理各项贷款业务,尽力挽救各国企业。企业由于受到援助,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复苏,按时归还了花旗银行的贷款。花旗银行的这一友好做法,不仅没有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极高的信誉。在此后的发展中,花旗银行凭借良好的信誉,使自己成为世界知名银行之一。这一双赢的举措不但救活了企业,而且让花旗银行赢得了许多商家的信赖和支持。
相反,如果缺乏双赢的意识,疏于施助于人,那么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进而缓慢下来,因为我们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外国一位传教士曾经说过:“当他们去攻击革命党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当他们去攻击农民军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而现在他们来攻击我了,我该怎么办呢?”这名传教士由于以前没有帮助过别人,“现在”便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现在的一些企业,当同行陷入困境时,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落井下石,在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有时还采取诋毁别人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做其实是极不明智的,他们既会失去买家的信任,又会败坏自己的声誉。
由此可见,通过帮助别人既可以给别人机会,又能彰显自己的长处,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要懂得帮助别人,自己身处危难之时,别人也会俩帮助我们,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前进。
“双赢的智慧”让你我在玫瑰馥郁的香气中共同享利,和谐发展。
【简评】本文开篇引用一位企业家的话,点明题旨。本论部分先引用正面事例花旗银行的双赢举措为例证,证明了利用双赢的举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然后采用反面的事例,与上文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大大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范文二: 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导入句)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论点句)
不知足常悲。(反面论证,分论点)
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道理论证)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道理分析)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道理分析)
知足常乐。(正面论述,论点句)
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举例论证1)“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举例论证2)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举例论证3)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举例论证4)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摆出方法,解决问题)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重申论点)
范文三: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说明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用比喻、引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四、 综合式结构
综合式结构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不只有一种结构方式,而是多种结构方式共同使用。所以说综合式结构是对上面结构方式的一个简单组合。使用综合式结构时,要注意各段落间的过渡。
范文一: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提出论点,准确鲜明)
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
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
(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春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负担。
(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得响了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
(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再次点题,发出号召)
喜欢就点个赞,关注我,高考不迷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