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理解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99 2023-12-31 08:23 admin

一、如何理解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12月8日更新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原文分割线*************************************************

人格是情绪云。

我们用情绪描述某个确定时刻的情感倾向,用人格描述较长时间内的情感概率分布。

**********************************************12/8更新分割线***********************************************

我在女人的情绪是不是相对不如男人稳定?的回答中提到了de Raad & Kokkonen的研究,从心理词汇学的角度,人格和情绪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维度,同时支持跨文化的一致性。这说明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体系中,人格和情绪有可能是通过同一种判别和评价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但是,在传统的心理学体系中,如 @张秋宇 的回答,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种介于稳定的个性和不稳定的心理过程之间的心理状态,人格是遗传和教养共同塑造的个性,分属于不同的心理机制。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两者并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对于人格,我们主要使用特质理论为主导、由因子分析获得的特质量表(MBTI不在此列)来测量和分析人格的差异。对于情绪,我们运用某些工具和情境激发或者识别,来研究情绪的生成和情绪对其他认知活动的影响,是过去很长时间的主要研究取向。这似乎导向了人格和情绪是全然无关,即使有关也是稳定的人格决定了不稳定的情绪生成的可能。然而,事实如此吗?

我们忽略了两个问题。“人格”和“情绪”是天然存在的客观范畴吗?如果不是,那么“人格”和“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先不谈论有争议的“情绪”,如果“人格”是天然存在的,那么肯定存在某个脑区或者某种固定的神经回路控制着人格,同时某种特定的人格一定具有固定的反应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一定不具有跨文化差异的。显然,以我们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格与基因的相关性还有待检验,而不用说通过fMRI等手段确定人格所在的脑区了,而且跨文化的研究也支持了人格的差异性。这也就说明“人格”并不是存在于生物体的特质,而是被文化和语言塑造的产物。

试想,我们认为不那么科学的星座,如果抛开描述的人格和出生日期的关联,可以不可以成为具有区分意义的人格描述呢?答案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个人很处女座,就像说一个人很外向一样。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这么说呢?可能的原因是,处女座可能不像内外倾和情绪稳定性这种具有跨文化一致的人格维度那样具有明显的区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几个事件就判断出一个人是不是很处女座,不过我们却很可能判断出他是不是外向而且狂躁。所以说,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人格量表中,我们的人格都是通过抽样的方式获得的某些点,由此推断或者说塑造成的人格。人格量表之所以相对准确,是因为这种方式获取的点更具有代表性,但是真的能比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伴侣获得的人格更完善吗?

我们到底通过什么塑造出一个人的人格呢?我们有需要回到开篇提到的de Raad的研究。我的答案是情绪,我们通过某些时刻的情绪构造出的人格,或者进一步说是情感(affect)。情感是时刻变化的一种倾向,意味着我们对环境愉快/不愉快、高唤醒/低唤醒的反应(映),大部分时刻我们都注意不到情感和情感的变化,当我们做出好恶的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就是情感发挥着作用。当情感的变化足够强烈,而且我们又将注意转移到我们的情感体验时,我们的情绪就生成了。而如果情感在不同情境下出现不同的强烈变化,在我们的观测值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格就完成了构造。

情感就像是原子核外的电子,一直在以某种规律进行运动。当我们试图描述某一个时刻的电子状态的时候,这就是情绪(对的,情绪也是测不准的);当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描述电子状态的时候,我们更有可能获得电子的一种分布概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这就是人格相对准确和稳定的原因)。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从心理词汇学的角度,人格和情绪具有相似的结构,因为在观测量足够大(词池)的情况下,人格和情绪事实上反映的都是情感的结构和性质。

更多情绪相关的问题请关注有关情绪,自己回答,有问题欢迎讨论。

二、父子的关系不好,该如何调节?

父爱如山,母爱如泉。我们感恩父母的爱,感恩有了他们,才有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即使有爱,我们还是会经常把亲子关系弄得不尽人如意了。因为我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都会犯错,都会有执迷不悟,和不听劝得执拗。父子关系不和谐,自是不是无来由地。既然认识自己不想再继续维持这样的关系,就要去敢于挑战自己,改变自己。有句话说得好,"改变不了别人,就只能改变自己。"做父亲的也是一个凡人,肯定也会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长辈,他们大多都习惯了保持管教儿女的作风,自是要父亲拉下脸来,和自己的儿女说对不起,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要缓和父子关系,自然是尝试站在父亲的立场去看问题,用宽容理解来解开自己的心结。再说,天下都没有过不去的坎,自己又何必为难自己,不愿主动低下身子,和父亲握手言和呢?与其把父亲怀恨在心,不如放下自己的自尊心,和年轻人的叛逆忤逆,和父亲来一次促膝长谈,打开心窗和自己的父亲作良好的沟通交流互动,想必,没有哪个父亲会如此狠心,不顾孩子的感受,还要继续为难孩子,为难自己。大家闯开心菲沟通,做父亲的也会发自内心的说出自己的真心想法。每位父亲出发点肯定是为儿女好,但是方式未必是对的,你大可以借机和他提出自己对他的不满之处,如果做儿女的态度温和良好,做父亲的肯定也会愿意接受你的提议。长辈们并非都是不开窍的糊涂人。

三、性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利用心理学教材回答一下问题

电影《禁闭岛》剧照


长文预警,正文本文共1782字

回答内容的思维导图

我们在电影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台词:“我以我的人格起誓,我一定会好好爱你***”。人格指的是什么,难道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吗?毕竟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将两者搞混,分不清人格和性格的区别。01

我们首先来看,人格是什么?本质上来说,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日常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就像贾宝玉的多情与反叛,林黛玉的抑郁和聪慧,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和他人不同的人格。

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人格和性格搞混,实际上,人格的范围要比性格大得多,人格不仅包括性格,还包括气质,认知风格。气质和性格最大的区别就是,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的婴儿一生下来就爱哭,怎么哄都不行,让妈妈很是头疼,而有的婴儿却很安静,这就是气质的差别,气质是行为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总称。因为气质是天生的,是注定的,所以我们不能对气质进行道德评价,你不能因为那个爱哭的婴儿闹腾,而说这种气质不好,因为这就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来说,气质分为四种,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第一种,胆汁质,参考李逵,他们都是情感强烈,爆发迅速,但是遇事欠考虑。第二种,多血质,像王熙凤一样,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但是稳定性差,见异思迁。第三种粘液质,最典型的是沙和尚,表现就是情绪平稳,表情平淡,但是主动性和灵活性较差。最后一种,抑郁质,代表人物林黛玉,情绪深刻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感,但是举止缓慢,优柔寡断。

02

与气质不同的是,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实际上性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的风格,所以我们能对它进行道德评价。我们能说这种性格是好还是不好,性格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已经学校的影响,性格包括人的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有的人对别人的态度好,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意志力强并且乐观,那这个人就可以说有一个好的性格。当然,除了性格和气质之外,人格还包括认知风格,也就是人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与本回答无关,这里不做讨论。

03

人格具有四个特征,稳定性、独特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先说稳定性,大家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想做出改变,想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我们想早起,改掉赖床的习惯,我们想锻炼,改掉的懒惰的习惯,但多少次是无疾而终,有时候改掉一个坏习惯之难,难到我们怀疑人生,正是因为人格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所以今天的坏习惯,明天还会持续,在学校养成的坏习惯,到社会上也很大程度会保留这个坏习惯,不过也不用悲观,人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真要是那样,岂不是“宿命决定论”了,但谈到改变,是一个很大命题,一时半会说不清。

04

第二个特性,独特性,通俗来讲就是,你和别人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等先天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为每个人的遗传肯定不同,环境和教育也存在很多变量,所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也有着独特的人格。很多人知道有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分裂,那有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这样名字?这就和我们讲的第三个特性,统合性有关。人格中的各个成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成分的和谐相处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就像钟表里的齿轮,相互协作才能保证时间的精确,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本来应该和谐相处,一致帮助你去适应环境,但是一旦人格的某些成分出现问题,人格就不再和谐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人格分裂就是其中一种。最后是功能性,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只是人格的一部分,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格决定命运。面对挫折和失败,坚强者能发奋图强,好的性格能够使人心胸开阔,面对困难有更大的韧性,就像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雨中出游,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从容,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05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格是什么?人格本质上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包含了我们的思想情感以及日常行为。而性格是什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实际上性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的风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格,而且具有四个特点,稳定性、独特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先天决定的气质加上后天环境影响的性格,加上我们偏向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构成了我们不同的人格。//end

文章理论参考心理学教材,部分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并未详细叙述。

本文由作者原创,欢迎转载,但请私信告知“愿你我都能更了解自己” 头条/百家号/知乎:月升半山

四、人格和依恋的关系?

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婴儿期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幼儿期探索的热情较高,在做假装游戏时想象力更丰富,在解决问题时更有耐心、灵活性也较高。入园后,自尊水平、社会能力、与别的小朋友的合作性、受别的小朋友的欢迎程度、同情心等都较高。

相比较来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比较孤立,不喜与人合作;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园适应困难。但是,当作出依恋与儿童以后发展关系的结论时,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同样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并没有比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日后发展得更好。(感觉快乐和幸福更重要)

五、人格的调节系统是什么?

人格的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就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六、结合自身特点谈谈如何自我调节人格?

首先自己必须要足够的保持自己的耐心,然后的话,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自我调节,人格的作用

七、isfp型人格的自我调节?

作为ISFP,他们是不愿妥协的,不愿将就的。作为ISFP,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表达内心这股炙热情感和力量的方法和方式。

这些方法和方式可能是一个兴趣爱好,可能是一个项目,一份事业。只要能找到这样的一个表达方式,他们就能爆发出内心所有的情感,甚至能调动全部的意念和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工作。

八、人格理论与潜意识的关系?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它既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潜意识和力比多的发展,又表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点——本能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学”,主张人的心灵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

潜意识,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他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无时间性、不可知性。这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九、r型人和s型人格的关系?

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

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R型人格又称为“现实型”。

共同特点:

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十、刑法调节的社会关系?

刑法调整的是刑事责任关系

(A)从刑法规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组成,而刑法中仅有制裁性规范。因为刑法并不调整合法行为,刑法仅制裁犯罪行为,所以人们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不会看到“违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看到的均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就是说刑法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而不调整其他社会关系。

(B)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来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我国司法机关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动,其中心皆不出保证正确、合法、及时确定、追究和实现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范围。离开了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目的,便无法正确认识司法机关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