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法律人的要求?
1、需要具备的知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商事法律制度、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2、需要具备的能力
口语是情感沟通、信息传递最快捷的方式,律师的工作要跟众多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需要具备的素养
法律人”是立法、司法、用法,使法之精神薪火传承的“人”,这就要求他们除了专业素养之外,具备几个基本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合理怀疑的态度,维护正义的使命感。
二、作为团员对法律的看法?
作为共青团员应该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进行法制教育,是全党的事业,也是共青团的事业。在全国的普及法制教育中,其重点就在于向广大的青少年进行法律宣传。
团员作为青年的先进代表和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更要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
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懂得自觉地守法、用法,要勇于同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为实现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
三、废止的法律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吗?
法律分析:不可认做为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59条 法律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法律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法律文本。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四、作为法律事实的行为是指?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按照《民法典》(2021.1.1生效)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二、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
根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143条、第135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法律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只有具备了民事权利能力,才能参加民事活动。《民法典》(2021.1.1生效)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能不能运用这一资格,还受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制约。有民事权利能力者,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指的是行为人内心的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一致。也即不存在认识错误、欺诈、胁迫等外在因素而使得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不一致。
但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也不是必然的无效行为,因其导致意思不真实的原因不同,可能会发生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3、行为内容合法。
根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其次,行为内容合法还包括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行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也就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属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才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皆为合法。从上面的内容来看,事实行为是具有一定行为的犯罪,而民事行为则具有一定的犯罪思想,却并没有实行的。两者之间虽然都属于犯罪行为的一种,但是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的。
五、中国与老挝的政治关系?
外交部网站“国家和组织——亚洲——老挝——双边关系”显示,中国和老挝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调与合作。
2009年9月,两国政府决定把中老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六、人性与政治关系的名言?
:1: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必自毁然后毁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孟子》 2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约翰•高而斯华馁 3: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梭 4: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
七、留置作为法律措施
留置作为法律措施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留置是一项法律措施,旨在确保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并保护公众的利益。作为一种强制措施,留置可以用于各种法律情境,例如刑事案件、民事纠纷和行政调查等。在现代社会中,留置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对于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留置的法律基础和程序
留置作为法律措施的应用需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留置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 判断必要性:在决定是否使用留置之前,法院或相关机构需要评估案件的具体情况,以确定留置是否必要。
- 法律依据:留置的使用必须基于相关法律的规定。该法律通常会规定留置的条件、限制和程序。
- 法庭批准:在适用留置的情况下,法院通常需要签发决定书批准该措施。
- 执行留置:根据法庭的决定,执法机构可以执行留置措施,例如逮捕嫌疑人或扣押相关财产。
- 留置期限:留置的期限通常由法律规定,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并确保被留置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留置的目的和效果
留置作为一种法律措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效果。以下是留置常见的目的和效果:
- 确保证据完整性:在一些案件中,可能需要保护涉案证据的完整性,避免证据被销毁或篡改。留置可以有效地防止证据被破坏。
- 保护社会利益:一些犯罪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例如恐怖主义活动或贩毒行为。通过使用留置,执法机构可以防止犯罪分子继续危害社会。
- 确保被告与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留置可以确保被告在司法程序中的参与,避免其逃避审判或影响证据收集。
- 预防潜逃:对于一些可能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留置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措施,确保其留在司法管辖区内,以便继续追究其责任。
留置的合法性和权益保护
由于留置涉及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其合法性和权益保护至关重要。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留置,并且保护被留置人的基本权益。
在判断留置的合法性时,应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 合理性:留置是否是确保司法程序顺利进行的合理手段,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或民事纠纷解决的需要。
- 必要性:留置是否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是否存在其他更温和的措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 平衡权益:对于被留置人,法律必须保护其基本人权,例如尊重其人身安全和提供合理待遇。
此外,法律还应规定留置的期限,并确保监管机构对留置措施进行监督和审查,以防止滥用权力。
结论
留置作为法律措施在保护社会利益、促进司法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使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的规定,并确保被留置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严格把握留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于维护社会的法治环境至关重要。
八、作为青少年如何敬畏法律?
一、学习宪法的内容和精神。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运用宪法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大力宣传宪法的相关知识。将宪法普及到各个地方,深入每个公民的心中。
三、自觉遵守宪法。积极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四、应当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九、作为法律人的责任意识?
为法律而生存,把法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归宿,永远不丧失法律应有的良知
十、作为审判的应该准备哪些法律文本?
刑事一审法院所需法律文书: 如果是公诉案件,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将案件卷宗交由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是自诉案件,所需的文书如下:
一、提交起诉状正本一份,并按被告人数提供相应的副本。
二、证明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的复印件,港澳同胞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证明被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的复印件,港澳同胞身份证明复印件。
四、受委托代为起诉的,应提交原告的授权委托书。公民代理的,同时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律师代 理的,同时提交律师事务所的公函和律师执业证件的复印件。
五、证明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材料,即原告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的相关证据、公安机关的报案 材料或法医鉴定等。
六、对于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决定的案件,原告应提交被告侵犯其人身、财产权 利的证明材料及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证明材料。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材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