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关于考试的名言?
一、学习篇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诚信篇
1.言必信,行必果。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修身篇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交友篇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6.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五、孝顺篇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二、题西林壁 中关于山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待事情要客观全方面看待,不能不完整想看山一样,横看侧看,远近与高低都是不同的。《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关于驾驶证考试科目一的一道题?
科目一有1300多道题,考试的时候,就是从中抽取100道题,一题一分,90分以上(含90分)就算考试合格。科目一考试总时间为45分钟,考试试卷由100道题目组成,题型为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满分100分,90分合格。考试试卷由计算机驾驶人考试系统按《机动车驾驶证工作规范》规定的比例关系随机抽取、组合。
四、关于端午节的文学常识考试选择题?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
A 、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3、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
A、象征牛 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 丰收 D、象征塔 健康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驱瘟 D、阴阳相合
1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
A、粽子 B、米果 C、角黍 D、香黍
11、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12、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 )
A、防病 B、避邪 C、幸福 D、健康
13、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 )节日的习俗。
A、中秋 B、清明 C、春节 D、重阳
14、民间有许多关于端午的诗词,其中《南分子·端午》的作者是谁?( )
A、 陆游 B、梅尧臣 C、刘禹锡 D、李之仪
15、“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谁写的哪首诗?( )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B、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D、张耒的《和端午》
五、公务员考试一道行测题,关于奇点的?
根据奇点数笔画是国考和省考经常出的一种题型,奇点就是从这个点出发有奇数条线与之相连。当奇点是0和2的时候,可以一笔画画出来;当奇点数为2n时候,图形可以用n笔画画出来。奇点只会出现偶数个没有奇数个,所以可以看出这道题有8个奇点;一共有8除以2,4笔画构成,我们可以当做这个图形是一笔画构成的,那么其中一条边就要被重复走三次,才能够成4比画,所以原本的23*100=2300再加上其中一段100*3=300,一共就是2600
六、公务员考试关于时事政治的题多吗?
公务员考试中,在行政能力测试(简称“行测”)一科中,有时事政治的内容。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行测”中,往往有1-3道与时政相关的常识题目,侧重考查的是国内外当年或上一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法律制定或修改、重大科技成果、全国范围大型活动、国家建设大事、重大国际事件等。建议复习这个知识点时注意三点:一是关注有代表性的重大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就是在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改革发展中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问题。二是注重问题的细节。比如民生问题中的医改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对此要多记忆,做到细致入微。三是亲自动手,把近一年的时事政治,按照月份先后整理出来。这样眉目清晰,事半功倍。
七、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客观题”包括什么题?
选择和填空 客观题就是答案固定的 与之相对的是主观题,答案开放,论述论证,作文等。
八、关于雅思听力考试中的日期写法th?
英国是日期写在月份前面的。
所以是24/SEP。替楼下的某位回答者修正一下。
其实这种很随便的,都可以。
九、在司法考试中不会做的选择题有哪些蒙题技巧?
司法考试选择题“蒙题法”顺序:
1、认真审题干(绝对要)
2、仔细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显并列、对立、选择)
3、再猜测一下出题人到底想把我们往哪个错误方向引导(猜不准就继续往下看)
4、多选、不定项不能先选觉得对的(十分肯定的除外),要先排除错的
5、可以、一般”占上风,“均、只有、都”占下风
6、最后,实在拿不准的:公法拿不准的不选,私法拿不准的全选 实验多次,屡试有效,希望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太奇预祝大家2011年司法考试顺利通过!
十、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的原题?
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是勾三股四弦五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