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一样吗

206 2024-01-06 12:32 admin

一、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一样吗

一 定义不同。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而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二 对象不一样。跨文化敏感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层面进行研究。而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 研究角度不一样。跨文化敏感度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只翔锦推荐

二、全球化对文化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优点缺点?

全球化使文化的范围更加广泛,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俄罗斯妇女不喜欢别人称自己为madam,他们喜欢用盐来欢迎客人;美国人独立,爱好自由等。

原因: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影响:地球变成地球村,各个国家的人们都能相互交流

优点:交流增多,合作增多,机会增多

缺点: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流失,倒退等

三、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有哪些区别?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四、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什么?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也不甘落后,于庆迹1972 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 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掘差差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是拥有能够和你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啊。比如和其他国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你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新编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之一。本系列教材是外教社组织国内10余所重点高校的专家、教授,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对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倾力打造而成,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化”、“与国际接轨”这样的字眼,已在中国广泛使用。从世界各地来华访问的外国人与日俱增,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从事商务活动、探亲、旅游,亲身接触异国文化环境中的人和事。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今天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国际交流的主体,他们在学校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初步掌握一些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育里,这一素质的培养主要是由外语课程来承担的。但是,严格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较少涉及文化与交际的内容,以至于不少人误解,以为学会了一门外语就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许多文化因素。从国际贸易谈判的摩擦,到个人接触异国文化时的曲折经历,经常使我们感受到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仅靠外语知识和技能是难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判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很有必要。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中因不同文化哲学和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冲突案例及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意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深层原因,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学习交际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质量。本教材用中英文结合编写,集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避免了全英文编写给学生带来的语言理解上的难度;弱化理论体系的铺展,以情景案例教学为特点,帮助学习者确立跨文化意识,力求给学生提供一本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教材,使学生能熟悉相关的交际策略,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为英语爱好者提供一本了解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读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