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适与李白的恩怨的历史资料?
那么为何李白和高适翻脸了呢?根本原因就是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李白正好被永王李璘招了,做了他的幕僚。
昔日的小伙伴在这转眼之间就成为政治立场相对的敌人,要在战场上刀戈相对。当时身在牢房中的李白曾写信向高适求救,希望这位昔日好友能搭救一把。毕竟高适当时是平定永王军队的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不知是何缘故,高适竟对李白不理不睬,就算是李白的妻子亲自上门求救,高适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避而不见。
二人的政治立场,一个是刚刚上位的新皇,一个是被认定为叛军的永王,无论怎么看都是站在新皇这边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李白是性情中人,高适是有原则的人,如果高适遇难李白是一定会全力相救,哪怕丢官。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原则的人,和有性情的人,没有原则也没有性情又不沾亲带故根本就没用。
无论哪朝哪代,对于刚登基的太子而言,谋反这两个字是最为忌讳的,所以为了政治命运,高适也没有资格去解救李白。也就是说,高适是有原则的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李白来说,这样的人恐怕会让他丢了性命。李白当时的身份是叛军,是政治操守除了问题,高适不能因为和他曾经游山玩水就丧失自己的政治正确性。
二、李白的性格特点?
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不受任何束缚,写出了许多自由而不羁的诗句。他的诗歌中有着激情、豪迈、放肆的情绪,表达出他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
其次,李白是一位思想开放的诗人。他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抗拒封建社会的压迫,思想自由而开放,对革新有着强烈的渴望。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他把“自由”、“平等”、“公正”作为诗歌的主题,表达了他对改变社会的强烈渴望。
最后,李白是一位勇敢坚毅的诗人。他不畏惧权贵的威胁,勇于抗拒封建社会的压迫,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屈服。他的诗歌中表达出他对自由、对平等、对公正的渴望,也表达出他对抗拒封建社会的压迫的勇气和坚毅。
是豪迈与奔放。
因为李白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挚爱,有着不屈不挠的豪气和不受世俗拘束的自由奔放。
他的豪爽和奔放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反映在他的一生中。
他喜欢和朋友畅饮一晚,也乐于放肆地拍马走野,他不拘小节,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也让人钦佩。
此外,他的才华出众、气质高雅也极富魅力,这些都成为了历代人们品评他的原因之一。
奔放豪爽,带有不羁的自由主义精神,缺乏向内研究自己内心的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李白除了写诗还有什么特长?
1. 书法:李白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草书。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书圣”。
2. 剑术:李白喜欢舞剑,剑术娴熟。他的诗歌中也时常表现出对剑术的热爱,如《将进酒》中的“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3. 音乐:李白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能弹奏多种乐器,如琵琶、古筝等。他的诗歌中常出现对音乐的赞美和感慨。
4. 社交:李白性格豪放,喜欢结交朋友。他的诗歌中描绘了许多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场景,展现出他广泛的社交圈。
5. 旅游: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中记录了许多壮丽的景色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6. 道教:李白对道教有较深的研究,他信仰道教,诗中经常表现出道教的哲学思想。
7. 酒量:李白酷爱饮酒,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描绘饮酒的场景和感慨。据说他的酒量惊人,有“千杯不醉”的美誉。
综上所述,李白除了在诗歌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外,还在书法、剑术、音乐、社交、旅游、道教和酒量等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
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作者是
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是李白在宣州谢脁楼上设宴送别官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族叔李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天!是李白多次游历宣城后有感而作。 显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间充满矛盾因而产生的急剧的感情变化,一路写来!既充满悲怆 。也表现出刚毅不屈的性格。此诗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 ,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 ,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 。《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 :“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 。“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 ,“举杯”的目的 ,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 ,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 ,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 ,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 ,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而诗的结尾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 ,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历史史实的活用,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 。“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 ,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极富立体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