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

157 2024-01-23 05:33 admin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二、读了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的感情很好,如同亲兄弟,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分难舍、依依不舍之情

三、对李白感悟的诗

李白的诗惹人如此的令人爱不释手,仔细想想,也确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其言语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即为一典型代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随心而出,使人备感其情真意切,一遍之后,余香在口,很难再忘却.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自然而然,毫不做作,却已饱含美感在其中.如此自然之气,使人于不自觉间感受其仙风道骨,怡性移情,脱骨成新.

其次是其豪放的性情.仕途唯艰,人生境遇不能不反映到其文笔上,但李白没有沉迷颓丧,头发甩甩,烦恼抛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愉情山水,尽情歌颂万里大好河山,使人感觉不到多少颓废的情绪.如此心性,对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需要而又极其难得的,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不是吗?当自己压抑不得志之时,读到这样的诗句,总能使人暂时抛开烦忧,得到一些心灵的寄托.

再次,恰当的夸张饱满深情,也是其引人的一个方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简简单单的离别到了他的笔下,就得到了一种惊人的显现.说夸张吧,在那时那景,丝毫都不会使人感到突兀.别离之所,就地取材,深情尽在一言间.又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苍茫,容颜已衰,感慨伤怀之情,让人不觉一丝的离奇渲染.如此林林总总,在李白的诗中屡见不鲜,充分显现了其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魅力.

当然,对我而言,吸引人的还是其诗中所流露出的处世态度.李白名之“仙”,除了诗的缘故外,应该还有其个人因素在内--道家习气.大唐李氏是极重道教的,初唐乃至盛唐,道教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崇尚自然以山水为伴也成了很多文人用以求仕的一条捷径,而山水也重塑了文人的性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李白亦也不能例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首诗既是写孟浩然,实也是他自己心迹的一种表述.而数年间,李白的足迹即遍及了神州大地万里河山,写下了一系列咏山吟水的名篇,也足见自然对他的影响.个人的情怀在山水间得到了极大的张弛,这也成了李、杜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杜甫的诗更多的富于民族、国家特质,言安史之乱世,叹国家之衰落,有一种大气在其内,非可怡情养性也,也因而很难获得众多(似我)的认同感,其诗圣之誉实更多的是在文学成就上;李白之誉则在成就之外有着一种性情的东西,使人能自然沉醉,有所感悟.

诸位也不要以为就我所言,李白即无国家感,事实上,李白有很强的侠客情怀,国家感也很强烈,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屡图有所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虽非此时所写,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可惜终未能如愿.不过这方面却非我所要言,李白“淡泊”的人生态度才是我所要取的.《古风十五首》有云:“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又如《江上吟》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富贵功名皆不久长,人生实在不要过于执着于其上,而辜负了别样好风景.我虽不要学其逸世之习,却不能不从中有所鉴.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不想即知,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普遍性的问题,李白这两句诗实可谓医治痼疾的一帖良药.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作自己能做之事,心安理得,这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贪欲谁人能免!谁要能有李白那样的豪放不羁,也着实令人惊羡,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学的来的.

李白人格特性之现实意义如上所言,充溢着诱人的魅力.以景愉情,徜徉山水,固所愿也.有一份张狂,有一份豪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超逸于世尘之外,“早服还丹无情,琴心三叠道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遨游太清.”与仙为伴,飘逸不凡,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令人读之飘飘然焉,这或许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独缺的.

“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合理的地方,我不想去深究,但从其隐逸的人生哲学中,确实透着一份超俗,造就了几世代人,成就了诗仙独到人格特性与艺术成就.从诗中感受人性,从诗中领悟人生,李白使我收益非浅.不求李白之飘逸,但求人生之潇洒,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李白如斯,我亦求如斯.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