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方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议论文思维模式结构,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
递进式同并列式结构相比,除了论点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就不再说了。所谓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论证充分,容易上手。最简单的对照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反面论证观点
二、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孟德尔以常见的高茎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进而研究总结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标准 1、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 倡导探究性学习 2、具体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很重要)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二)教材的内容 1、七年上册21页:观察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2、七年下册23页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3、七年下册55页探究活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4、七年下册104页探究活动:测定反应速度。 二、提什么样的问题 1、问题的分类 角度一:科学的问题与非科学的问题。 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诗人可能感叹它历经多少风霜,商人可能关心它值多少钱。 象生物问题、物理问题和化学问题属于科学的问题,艺术问题等是非科学问题。 角度二:可以探究的问题与不可以探究的问题。 可探究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需要证据和逻辑。 不可以探究的问题是不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回答,不需要证据和逻辑。 比如:丹顶鹤是否喜欢其它的雌丹顶鹤。没有什么意义。 角度三:真实的问题与虚假的问题。 真实的问题:问题的指向的应答预是真实的。 虚假的问题:问题的指向的应答预是不真实的好虚假的。 比如问题:天空中的玫瑰有没有刺,象这样的问题是不真实的和不存在的。 角度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与没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比如鸟类的飞行特点中,哪种鸟类飞行的最高,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探究价值。 角度五:具体的问题与抽象的问题。 具体的问题指的是问题的指向清晰明确,是具体的。 抽象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回答不清晰、不明确。 比如八下11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问题1: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 问题2: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问题2,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1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角度六:低层次的问题与高层次的问题。 不用更深层次的理解属于低层次的问题。 受好奇心的驱使,发现的现象和已有知识相矛盾,而冲破差距,导致新知识的产生。这样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问题。 较高水平的问题的特征: (1)较高的知识关联度。 指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落到地上,会有这样的问题: ①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 ②苹果本来静止在树上,是什么力是它运动? ③苹果不向上运动,也不向左和向右运动,是否与向下的力有关。 (2)较高的预设明确度。 指问题指向的应答预的明确程度。还是以上例子,如问题①可以从物理方面也可从生物方面回答,应答预比较宽泛,明确度低。 (3)较高的信息综合度。 指问题中反映信息的多少(指广度)以及信息间的联系程度、反映的程度。 问题:为什么树上的苹果落在地上,而天上的月亮不落在地上? (4)较高的思维激活度。 是指逻辑思维、联想、想象和求异思维的参与程度。而且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问题。 例如八下15页:三个问题:小蝌蚪的尾巴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小蝌蚪长的很像小鱼,这说明什么?最后一个问题就属于高水平的问题。 三、怎样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回事吗? 笼统地说是一回事。仔细分析又不完全一样。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1、问题提出的途径 (1)来自已有理论或知识和经验事实的矛盾 (2)来自理论本身存在的逻辑困难或悖论 (3)来自不同理论的争论 例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在条件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需要水,但是把种子扔到水,不但没有萌发,反而烂掉了,那么就有这样的问题:种子萌发,除了需要水,还需要哪些条件呢?于是就有了空气、温度等等的外在条件被发现。 2、发现问题 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例子。 3、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学生把发现的问题用明确的语言用疑问句表述出来。 比如你明天要出行,关心明天会不会下雨。你可能会问:“明天天气怎样?”别人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可能会回答:“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五级风”,或“明天是37度”。你还得问:“下不下雨呢?”人家才知道你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再举一个生物学的例子。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细胞为什么有细胞壁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因为植物细胞中有特定的酶来合成纤维素等成分,形成细胞壁”,或“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等。如果问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什么作用,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再比如七下21页,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 (2)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可能与它们的食性有关系。 (3)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这与它们的食性有关系吗? 这里(1)和(3)是问题。其中(3)是较高水平的问题表述,因为它2比较具体,而且各种信息的综合度较高。 四、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有的课,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而且落实的也不错。但是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题。如果用以往的评价标准,这是一节好课;但是用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则不是一节好课。 2、创造情境,营造氛围 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老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比如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当然,观察可以是看实物,也可以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看过之后,再联系学生熟知的一种生物来类比,比如同人类比,想一想他所熟悉的这种生物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关于草履虫的问题了,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景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中的背景资料,也是用于启发学生提问题的。 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诗人可能感叹它历经多少风霜,商人可能关心它值多少钱。前者是科学问题,后二者则不是。科学课以探讨科学问题为主,其他问题也不能一概排斥。问题是否明确具体,前面以经谈过。关于对问题的探究价值的评价,则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关于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大花生的果实中有个小的吗?”这一问题就比较简单;“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到贫瘠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又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它调动了学生关于性状与遗传、变异和环境关系的知识,探究的价值更高。此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学生想像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也是重要的。
三、如何培养口才?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同学们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
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散文、诗歌;
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
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
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请同学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喜欢的关注点赞鼓励支持一下,谢谢!
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有哪些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议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问题分析类论文:这类论文主要分析某一问题的根源、原因、影响等,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该类论文通常会提供详细的背景介绍,分析现有状况,并探讨造成这一问题的各种因素。2. 问题解决类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措施或建议。它们通常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背景,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并给出实施这些方案的步骤和建议。这类论文通常会包含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相关的理论支持。3. 问题讨论类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特定问题进行辩论、思考和讨论,旨在探索不同观点、想法和解决方案。这类论文通常会提出不同观点的论证,对每种观点进行评估,并在结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4. 综合分析类论文:这类论文主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它们通常会收集和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比较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并从中得出综合性的结论和建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论文,都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论证能力。同时,清晰的写作结构、准确的论述和合理的论据支持也是一篇优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议论文所必备的要素。
五、提出问题的名言?
1、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
2、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并同它辩论。——诺瓦利斯
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六、提出问题怎么翻译?
raise a question读音:英 [reiz ə ˈkwestʃən] 美 [rez e ˈkwɛstʃən] 提出问题重点词汇:raise英 [reɪz] 美 [rez] v.筹集;提升;增加;养育n.提升;增加;举起;高处第三人称单数: raises 现在分词: raising 过去式: raised 过去分词: raised例句:
1、I wanted to raise a question to the chairman but I lost my nerve. 散会前我可以提个问题吗?
3、Now all the Inter fans raise a question of the century. 扩展资料:interrogate读音:英 [ɪnˈterəgeɪt] 美 [ɪnˈtɛrəˌɡet] vt.询问,审问;提出问题;[计]询问vi.审问;质问第三人称单数: interrogates 现在分词: interrogating 过去式: interrogated 过去分词: interrogated例句:1、I interrogated everyone even slightly involved.
2、To interrogate this hardened criminal, you have to squeeze every word out of him.
七、出塞王昌龄提出问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回答问题:
(1)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首句和第二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3)后两句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愿望?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八、如何培养好口才?
最好的当时就是多说。利用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大胆上台,众目睽睽之下讲话,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提高。
同时注重收集美文摘抄,拿来为我所用,运用到讲话场景中,学习名人讲话技巧,认真揣摩,反复练习。终将变成口才达人。
九、怎样培养好口才?
这个需要多摄入养分,比如要多看书,这样脑子里才会有墨水,才会出口成章,只有多摄入才会多输出。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开口说话,好口才是不断练习而来的,是在不断说错话,不断失败来慢慢累积经验,逐渐就会越来越会说,好口才是练出来的,不断开口说话,并且总结经验,勇于试错,这样就慢慢培养出了好口才了
十、什么是提出问题句?
提出问题句是疑问句,表示提问或反问。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2疑问句类型
1、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提问哪个部分,就把疑问词语放在哪个部分的位置上,加上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特指问句。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词语绝大多数为疑问代词,如“谁、哪儿、什么”等;还有一些疑问词语为“多+adj”格式,如“多大、多高、多长”等。
特指问句的语调可升可降,可以在句尾加上“啊、呢、啦”等语气助词,但不能加语气助词“吗”。
2、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用选择形式提出两种(或多种)不同情况,要求对方选择其中一种情况作为回答。选择问句常用“是……还是……”连接,“是”也可以省略。
例句:
你喜欢文学,还是喜欢历史?
3、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主要特点是回答时用肯定或者否定答句。最简单的回答是“是/ 不是”,也可以用V/adj 或者不+V/adj来回答。
例句:
他是你爸爸吗? —-- 是。/ 不是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是把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然后提问的疑问句,回答者可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回答。正反问句可以在句尾加或者不加“呢”,但是不能加“吗”。
例句:
她会不会爱我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