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叫人文素养的积淀?怎样培养人文素养?

241 2024-01-21 18:23 admin

一、什么叫人文素养的积淀?怎样培养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

二、分别说“人文”、“素养”。

三、人文是人类文化、文明,素养是素质、修养。

四、读书、思考、经历,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二、人文素养应该怎样培养?

在这里,我引用曹雪芹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下: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1)一方面,自己在对待和解决生活中的事,能够全方位地思考(最好能做到将心比心的思考)。

只要你自己长久坚持下去,你就会明白:“其实生活,就是我们的人文素养的修炼的最好土壤。

因为当你能够替别人着想,你心胸就会宽阔,因而对一些事,你就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好。

(2)另外一个另一方面,可以坚持读一些古典的人文著作,你在读中,要用心去体会作品中的精神和寓意。

(3)当你体会到,你就会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一种新的感受,而周围的人也会无形会被你感染。

三、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如何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陷入一种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我们没有选择,那就认真地教吧,可是学生根本不理解教师的所谓的良苦用心,多数情况是教学双边活动成了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因此,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越来越沉闷,中职语文教学像掉了“魂”了。难怪有老师感叹:做语文老师难,做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更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大家只能像鲁迅笔下的那个九斤老太太一样发出无奈的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职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哪里?我认为就是改变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而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激活中职语文教材。任何一套语文教材都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也蕴含了某些教学方法。好的语文教材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语文教学的死气沉沉与中职语文教材有很大关系。

一、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弊端

中职语文教材改版次数很少,有一部分课文比较经典,但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已经很陈旧了,有些课文说教痕迹很重,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缺乏时代精神,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有些课文难度较大,比如《谏太宗十思疏》、《谋攻》等文言文。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像《包身工》、《风景谈》、《雄关赋》这些所谓的名家名篇,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不大,教师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只会适得其反,并且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课程安排来看,长期以来,语文课在中职课程安排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大多每周有四五节左右。不管什么专业,都使用着统一的中职语文教材,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最后进行统一的毕业考试。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学生文化底子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仍然进行着整齐划一的教学。本来应该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被这些“装订”成册的限定,也“装订”成了统一模式。

因为没有普通中学的升学压力,多数教师也就把上课当作了一种简单重复的职业,照本宣科,把“教教材”当作了终极任务,把语文学习和讲授课文划上了等号,每学期按时完成了教学计划也就大功告成了,至于学生学到东西没有就看自己的造化了。这样,就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中职语文老师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在一种有依赖的情形下,在低层次上的持久徘徊,很难形成自我的超越和提高,更多的情况是越教越熟,而不是越教越好。

中职语文教材的弊端日渐明显,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中职学生,中职语文教师自言自语地讲授教材的日子也该结束了。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鉴于以上情况,与其坐等中职语文教材的改版,还不如从改变自己入手,改变自己的教材观,自己创造性的使用现有教材。

二、重新解读语文教材的含义

语文教材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范例性”, 即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语言文学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当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理念,靳玉乐就认为:“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基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这种观点除了将教材理解为范例,更主要的还准确的说出了教材对教学的作用,“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范例教学理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又称为“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根据瓦格舍因的理论主张,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按照克拉夫基的说法,“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据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四、人文科学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

正确,具体解释如下:

1、人文学科为人的素养教育提供了专业基础。人文学科所提供的素养教育,是基于一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个体参与公众事务的先决条件。它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思想,促进对民俗常识和社会历史的了解,增强人在社会生活中分辨是非的能力。

2、人文学科能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可以促进科学思想的形成。历史上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无不具有伟大的人文情怀。

五、人文科学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提供?

人文科学既可以培养人文素养,又可以提升精神品质。

六、如何培养文学素养?

第一 学会观察和实践。良好的文学素养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如果写作景物,我们可以仔细体会风景的美丽和奇秀,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作品。

第二 多阅读经典文学。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些作品没有因为随着时间流逝,它的魅力会黯然失色。经典的作品在提高文学素养上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见解。

第三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无论从事怎样的事业都需要培养思考能力。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尽管读出来的是书上的文字,但是我们会从中思索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想法。

第四 培养写作能力。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提高还需要经常练练笔,没事的时候可以写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写些自己的内心感受、阅读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第五 知识积累。我们平时可以广泛涉猎一些知识,这样不但下笔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能够扩大知识面。

七、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一词有点新鲜,是否可理解为一个人拥有某些方面修养比较高,却缺乏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的人从小偏爱国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都晓得一些,但由于没有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对生活中不科学的东西缺乏辨别能力。又如有的人歌唱得很好,但不一定具有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否可以认为他们的人文素养高呢。科学素养是否可理解为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科学的现象有辩别能力,不迷信、不盲从。比如修房盖屋观风水,出门旅游看日期,又如吃啥补啥,脑花补脑,骨头补钙等等,都是缺乏科学素养的表现。其实一个人真正学好初中的数理化生的知识,而且深信其正确性,也就具有了起码的科学素养。

八、如何提升人文素养国学?

第一,学习国学的知识框架。

第二,大量阅读国学的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

第三,提升国学素养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日常的观察和思考。

第四,通过学习各种国学、中文、人文、哲学的课程,提升国学和人文的素养。

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3.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4.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

5.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制定好的规章制度。

老师教育学生,最好能够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样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至于会产生偏离。毕竟每个教师的人生轨迹不一样,获得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而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容易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学生。因此,建议教师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好好的培养孩子的素养。

多给孩子推荐好书。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培养学生,就应该多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这样孩子在接触到好的书籍后,自然容易受到知识海洋的熏陶,对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多带学生参加竞技活动。

竞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一些有能耐的人,对于同类中有能耐的人他们又容易产生一种学习和崇拜的心理。因此,多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竞技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去学习知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培养。

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还应该让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强烈。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