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鬼谷子究竟教了张仪什么?是凭借什么纵横七国的?

110 2023-12-30 10:02 admin

鬼谷子究竟教了张仪什么?是凭借什么纵横七国的?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

不屈不挠

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次橡岩在楚国游说时,一次是同学苏秦刚刚发迹时。在楚国楚相和门客怀疑张仪偷盗宝玉,狠狠欺辱地位低下、贫困潦倒的张仪,甚至鞭笞他数百下。后来苏秦写信让张仪去找他,没想到又受到当众羞辱,说他这么有才而沦落到如此穷困地步,真是丢人。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以正常人的羞耻心,虽然不至于自杀泄气,但遇到这样的事总会心灰意冷,意志低沉。张仪受辱后不但没有低落反而能乐观地接受现实敏逗,更加的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在竹棍抽到身上的时刻,他一定想起了老师的深深教诲,何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何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只要舌头还在,自己的才能就有施展的机会,自己就有自信的本钱,自己就有存在的意义。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奇谋狡诈

张仪所依靠的本钱其实就两样:口才和谋略。他巧言从昏庸的楚怀王那里骗来六百里土地,气的楚王恨他入骨,发全国之兵攻打秦国以泄恨,甚至再拿更多的土地来换张仪的性命。结果呢?害怕秦国报复,张仪又被放出来。放出来不但不走还要再忽悠楚王,让他一定要跟秦国亲善和好。常人只当这张仪就是个无耻之辈、就是个卑鄙小人、就是个市井无赖,可是回头看看,张仪的目的全都达到了,不但让秦国盈利,还让自己活着响了名声。

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在装病骗楚怀王的时刻,在楚怀王无奈地放他出来的时刻,张仪一定心里笑开了花。他想起了老师教他的捭阖之术,教他什么叫谋于阴而成于阳。想着楚怀王派人大骂自己的盟友无知、不识抬举,一定很有成就感。人心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定,能骗得一国,不叫做欺骗,应该叫做奇谋。这就是所谓的正道不如奇道,奇谋如流水而摇摆不定,琢磨不透。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忠诚担当

张仪对于秦惠王、对于秦国无疑是非常忠诚的。不论在六国游说,还是在魏国为相,甚至在楚国濒死的关键时刻,张仪都没有叛变秦国。这与那些领十万精兵去杀敌的将领要优秀的多,因为他们中有数不清的人在阵前就投降了。张仪虽然是一个人,但他时刻敬业的、忠心地为自己的君王和归属而奔走。

他的担当和忠诚换来了秦惠文王对他的珍惜和喜爱,甚至还有尊敬和心心相惜。为了换取土地,张仪曾主动赴死,出使楚国。秦王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相国,心里纵然是异常复杂的,他想要大片的土地,但也不想失去这位难得的帮手和助力。张仪主动担当起换地的重任,毅然走向这个死局。当然他能这么洒脱而去,也依仗着自己早已想好的“金蝉脱壳”之计了。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

审时度势

仔细看看张仪自从入秦后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展示着自己的独特思想和精妙的策略。这些奇谋妙计、治国方略其实都来自鬼谷子的顺势而为和审时度势,也就是“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在大的形势下,如何运用自己的策略,如何达到目的呢?

这需要衡量天下的权势,了解一国的详细信息,揣摩每个诸侯的心理,此为战国的桥如卖大局。正是看清了这些,张仪提出了了“连横”策略,让战国七雄仿佛自己棋盘里的7枚棋子,如何搅动,如何布局,如何牵引,如何攻伐,这些都了然于胸。所以张仪敢去恨他入骨的楚国,敢去敌对的其他诸侯国,他看懂了局势,看清了形势,让自己顺势,让敌人逆势。

张仪之才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明白,鬼谷子先生所授之道普通人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只从表面上稍加揣测四点,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

司马错也是学纵横之术出身,与大纵横家张仪比怎样?

纵横家,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被列为“九流”之一。鼻祖鬼谷子,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诸子百家”之一,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是战国时风云人物。后世学习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有司马错、张仪、苏秦、范雎等人,《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将司马错、张仪俩人搬上历史舞台相比较,旅薯在纵横家来说,张仪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是司马错却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所思所想所做,不一定不如一名政治家,所以立足历史,从大秦并蜀来看,军事家的谋略占上风。

根据《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一文记载,司马错和张仪双方在秦惠王面前争执,到底是先攻打韩国还是攻打蜀国,俩人各抒己见,意见都很独到,见解也很鲜明,论据也很充分,可是这也可拆衡者以预见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区别了,张仪运用他外交口才,用数据说话来决策国家,毕竟打仗的事不用他们去考虑;而司马错呢,要沉谋研虑,毕竟最终上战场的是他们军事家拦郑。

秦惠王面对两个人观点,做了充分的思考,还是选择了司马错先攻占蜀国的建议,事实证明此选择也是对的,秦国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总之,司马错作为秦国将领,是有胆识,有计谋的人,值得世人尊敬。不过司马错作为司马迁的后世,司马家族显赫,难免会被人拿出来比较,与前辈相比就显得平庸无奇了。

个人认为,司马错在自己专业领域上是出类拔萃的,而张仪的才华是口才了得,军事方面则比较薄弱,他可以做到在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方面会有所止步并怀抱敬畏之心。战术可以失误,战略不可以,出发点是错的,那做什么都是错。

取巴蜀易,破合纵难,司马错取了巴蜀而张仪破了合纵,所以张仪的声望盖过司马错。

司马错与指洞含张仪相比,它的纵横之术是远远不颤扒足的。因为司马错身为国主的儿子,还有军事战斗技巧和礼仪要学习。所以和张仪比起来唯笑不如张仪深度深。

相比于张仪是纵横之术的集大成者,司马错的纵横之竖做术只能说是过得去,但是因为他的败册战术眼光比较独特,所以深得秦惠文王余枯衡的喜爱。

他们两个的文采都不分上下,但是人品有一些出错,所以司马错在当时才没有受到重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