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和人交际
你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已表明你在思想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但仍需在行动上努力。我以为性格内向的人要提高交际能力是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的,内向并非毛病,只是个性心理特征所对应的行为未能得到外化而已。内向的人无需为交往而过分的焦虑或担心的,但切记交往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你不采取主动别人是不会送到你前面让你认识的。
因此,内向的人要充分自己的优势先察言观色而后采取主动的交往的行动。
观察别人的交往方式,从交往的礼节、交往的语言、行为的互动等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点对比,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象外向性格人士的洒脱、放松而优雅。在你对上面的情况作出观察和判断后,你必须针对对方的职业、性格和学识等分析彼此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尔后,你再采取以诚相待,投其所好,你来我往式的交往,寻求各自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共鸣。
当然,交往的方式与种类很好,有饭桌上的酒文化、饮食文化的探讨,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技术的交流,更有人生价值取向方面的精神交流,探讨的深度与层次与交往双方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内向型性格并非没有好的交往人群的,由于内向性格的人诚实、守信、行为的坚定性方面的优势,这种人的交往结果上看,往往能交往到友谊深厚的同伴的。但内向性格的人往往在交往行为上有时显得被动而韧性,而这对交往又有着不利的影响。
有时,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关键在于你能否迈出关键的一步,比如,内向的人在酒桌上不喜欢敬酒,能否作出这一行为,作为敬酒者是需要作出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的,而那关键一次的出击是影响你交往行动的关键的,你要认识到敬酒是一种礼节,同时还能认识到很多不认识的人,如果你从多一朋友多一条路这一点上看,敬酒行为给自己带的利必大于弊的。
当然,内向的人由于性格使然,先从志趣相投的同伴进行交往然后再扩大自己的交往面,你的交往能力、交往技巧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愿你新的一个交往到更多更诚实的朋友。
二、三国志10 威力版 技能问题
三国志10的技能有一些是只要达到要求条件就可以自动习得,如:军师、酒豪等。而有些则需要通过找人学习才能习得,找人学又分两种:一种是找会该技能的武将学习,可以通过查看武将资料查看是否有该技能,而且这不分敌我阵营的,去找敌对势力君主学都没问题,不过首先必须和该武将聊天到亲密关系,而且单挑和舌战技能还必须和该武将单挑或是舌战取胜才能习得,同时不是每次向对方学习都必能学会的,有一定几率才出现习得该技能的情况。鉴于有单挑或是舌战的胜利要求,尽量不要去找单挑或是舌战太牛的武将,找一些有该技能但是其他数值都低点的武将比较划算,特别是舌战,多一个技能少一个技能区别太明显。
第二种方法就是找一些特定的NPC学习
给你些攻略吧:
第一排技能(内政技能)可以完全找蔡琰学,此外,蔡琰还教——反论(口才技能)
第二、三、四排技能可以完全找黄承彦学(二、三排是作战技能,四排是单挑技能)
第五排除了“面骂”找左慈学外,其他的技能都可以找“曹操”学;
第六排除了“名士”、“医者”、“仙人”外,其余的自动获得,“名士”找乔玄,“医者”找华佗,“仙人”找左慈。
建议舌战的技能能找NPC学就找NPC学,“怒骂”必须找左慈舌战(学怒骂就做好狂失败的心理准备吧)
三、世说新语短文的简约之美
魏晋人很讲究辞令言简意赅,辞锋锐利,思辩力强,寓意深远。因此人们在其他场合也追求应对得体,或含蓄,或精微,既要富有文采,又要意味隽永。古人从小就注意语言修养,培养语言技巧。本书很注意搜集这类启人智慧的佳句名言,《言语》《文学》《排调》诸篇记载了不少。有的应对,思路敏捷,善于随机应变。例如《言语》第3 则讲年方十岁的孔融去拜访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当在座的宾客正赞赏孔融的聪明时,陈韪却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随即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名褒实贬,表现了孔融的机敏和锐利的辞锋。又如《言语》第51 则说顾和偏爱孙子顾敷,引起外孙张玄之的不满。有一次三人在寺庙时,顾和问卧佛像旁的弟子为什么有的哭,有的不哭,张玄之趁机说:“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顾敷知道张玄之对顾和的偏爱耿耿于怀,就说:“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两人都善于捕捉机会,借题发挥,不露形迹。从以上两例可知魏晋人从小孩时起就注意辞令的培养训练了。有时,话不能直说,就需要委婉暗示。例如《言语》第8 则说,很有才华的称衡得罪了曹操,曹操故意录用他做地位卑微的鼓吏,并且叫他击鼓,孔融劝谏说,称衡的罪是“不能发明王之梦”。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寻味,却是尖刻地讽刺曹操横加罪责,使曹操感到惭愧而又无从发怒。如果说话得体,就有可能逢凶化吉,免掉许多口舌是非。例如《品藻》第86 则说,太傅桓玄在朝臣聚会时突然问王桢之:我和你家七叔相比,谁强些?宾客一听,都紧张地为王桢之捏一把汗,王桢之却缓缓地回答说:“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他这样说,既没有贬低自己的叔父,也没有因赞美叔父、得罪野心勃勃的桓玄而招致杀身之祸,在座的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注意言辞,在官场中尤其不可忽视,一旦失言,后果将不堪设想。例如《轻诋》第11 则说,有一次桓温认为丧失了北中国是王夷甫等人的罪责,而袁虎却轻率地表示异议说:“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温听了,满脸怒色,当场就对袁虎语露杀机。至于那些阿谀逢迎,自我解嘲的言辞就不值得称道了。例如《言语》第18 则说到立志隐居的向子期后来到京都寻求进身的门路,司马昭问他为什么出山,向子期回答说,古代的隐士“不足多慕”。这不过是厚颜强辩罢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