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美德案例故事?
有一次,我在洗手的过程中,一直把水笼头开着,爸爸发现后对我说:“上次的资料看了你忘记了吗?水资源宝贵啊”说着他就把水笼头关了。他又接着说:“我后我们家要争当‘节水先锋家庭’!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听了拍手赞成,并为刚才的行为感到惭愧。
于是,我立即回到房间,写了张纸条——“请随手关上水笼头!”贴在了水池上方的墙上。有亲戚来我家作客时,他们看到了那张纸条,都夸我是个具体环保意识的新时代少年。
二、200字美德故事?
缇萦救父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三、李清照的美德故事?
李清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婉约词宗,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但她不是一个柔弱的人,婉约精致中透露出洒脱、刚强和坚韧,是一个有才有德、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奇女子。
有才有德之李清照。能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自然是有大才的。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写有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化修养。在这样一个文华世家,李清照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熏陶,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创作功底。而且她生性聪慧,天赋才情,远非常人可比。笔者认为这一点于文学艺术创作尤为重要,勤奋固不可少,但要成为一代大家,创作出惊世之作,没有天马行空般的灵犀闪烁是不行的,这都是人的天分。
李清照就有这种惊世天分,“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6岁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名动京师。成年后她历尽生活磨难,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少女的娇羞烂漫、少妇的慵懒闲适、历尽沧桑的黯然心绪、夫妻分离的入骨相思,被她勾勒得如此深刻、逼真、入心、牵魂,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旷世才情!
image.png
李清照不仅有才,还有爱国忧民的美德。她在读了诗人张耒写的《读中兴颂碑》后,心情激荡,当即写了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总结了唐代兴衰存亡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李隆基,告诫宋朝执政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当时李清照还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却很关心国家大事,思考又很深刻,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李清照南渡后,面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一味苟且偷安的行径,内心压抑焦灼,写下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执政者的不满、对国家社稷的担心。相比封建年代的一般女性,李清照有着更宽阔的襟怀视野和更独立的人生思考,端的是有才有德!
四、济南古代美德故事?
济南古代有“二十四孝”之一“单衣顺母”的闵子骞。闵子骞早年母亲去世,父亲再娶继母,寒冬腊月,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的棉衣缝上厚棉絮,而给闵子骞的棉衣充入芦花,寒风凛冽闵子骞冻的涩涩发抖。
父亲后来发现了真相,发怒要赶走继母。闵子骞抱住父亲给继母求情。继母又羞又愧,从此继母善待闵子骞,一家人终于和睦美满在一起了。
五、了解美德小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家中,匡衡就将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希望能得到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六、小学生美德指的是什么?
美德,是一个动作,美德,是一句话,美德还是一个表情,还是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美德”是什么美德,是一个动作,美德,是一句话,美德还是一个表情,还是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美德是一句话,那么就应该是朋友以及同学伤心时或烦恼时帮助他们解忧的话,就应该是关心父母、慰问他人的话,就应该的劝诫他人、教育他人的话„„
如果美德是一个表情,那么就应该是对他人的一个微笑,就应该是对一些不文明现象的愤怒,就应该是和别人一起快乐的开怀大笑„„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心存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美德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
就如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所说的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那个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部正是霍金对生活的感恩吗?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孟子也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正教育了人们要感恩父母老师,要尊重他们。
七、中国美德故事作者?
彩绘《中华美德故事》的作者是崔海飞.
八、传统美德长篇故事?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他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忠义之士。
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并自立为王,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臣,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却毅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亲朋好友都替他担心。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遭受到李希烈手下的谩骂与恐吓,但是他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敬畏不已。后来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称王称帝,而太师他自己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十分愤怒,大声呵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颜家都是忠烈之士吗?颜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节,牺牲生命也绝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最后,李希烈以死相威胁,颜真卿还是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叛贼看他毫不屈服,便杀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
颜真卿坚持操守、刚强不屈的气节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追念。颜真卿还是中国书画的书法名家,他的“颜体”字如其人,方正刚劲,洋溢着浩然正气。
九、岭南传统美德故事?
割肉饲母,孟母三迁之孔融让梨。
十、英语美德寓言故事?
Father had a family of sons who were perpetually quarrelling among themselves. When he failed to heal their disputes by his exhortations, he determined to give them a practical illustration of the evils of disunion; and for this purpose he one day told them to bring him a bundle of sticks. When they had done so, he placed the faggot into the hands of each of them in succession, and ordered them to break it in pieces. They each tried with all their strength, and were not able to do it.
He next unclosed the faggot, and took the sticks separately, one by one, and again put them into their hands, on which they broke them easily. He then addressed them in these words: "My sons, if you are of one mind, and unite to assist each other, you will be as this faggot, uninjured by all the attempts of your enemies; but if you are divided among yourselves, you will be broken as easily as these sticks."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