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和谐社会"?
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
本质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三、和谐社会的建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和谐社会形容词?
形容和谐的:
国泰民安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大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祁国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安,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太平盛世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专指安定、兴盛和谐的时代.
世外桃源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
政通人和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政通,政令通达,人和,上下一心.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和气致祥 《汉书、刘向传》:“和其致祥,乖气致异.”致,招致,招来,和气,和蔼之气、和谐之气.意思是说社会和谐之气可以招来吉祥.
安居乐业 《汉书、货殖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后汉书、仲长统传》录《昌言、理乱》:“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安,安心,居,住的地方,乐,喜欢,业,职业.安心地住在那儿,喜欢自己的职业.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希旦《集解》:“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不传子也.”原意是指不把君主之位当作一家的私有财产.后来泛指天下财富天下共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指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承平盛世 《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承,继承,平,太平,盛世,富裕安定的时代.
民和年丰 《作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米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民和,百姓和睦,安居,年成很好,人民生活快乐.
地利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优越的地理条件,人和,和睦、和谐,良好的群众关系,专指人民之间只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如胶似漆
情深契露 情投契露 比翼双飞
五、和谐社会祝福语?
冠心公益,争做社会好事,和睦邻里主动扶贫
六、创建美丽乡村演讲稿
创建美丽乡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个平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些思考和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努力创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创建美丽乡村的观点和方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
创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乡村是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对农田水利、土壤保护、草原防护等方面的管理,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和清洁能源,鼓励农民使用生态友好型农业机械设备。通过改善交通方式、减少排放,我们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创造更加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
二、注重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
创建美丽乡村不仅涉及到环境的改善,也需要关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我们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增加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条件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环境,也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公共服务。我们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支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服务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既是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通过保护乡村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风貌。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加强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形成多方参与、全民共建的局面。
各级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等的积极作用。
此外,要加强乡村居民的自治意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通过培育乡村治理主体,加强村级自治和居民自治意识,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和管理中来,共同创造美丽乡村。
总结
创建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投身到创建美丽乡村的事业中来,为实现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七、什么是共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和谐社会什么时候形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九、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十、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