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么有自驱力内驱力??

66 2024-01-10 17:20 admin

一、怎么有自驱力内驱力??

先介绍一下自己,

@儒莱

平常喜欢分享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

驱动力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好比汽车的发动机,这个驱动力可以是内驱力也可以是外驱力。

例如:有的人为了生活而工作,那么生活就是外驱动力,但如果工资少了,工作就会变得懈怠;还有的人因为爱好去打游戏,游戏就是内驱力,无论游戏打得好不好,都会努力去打,越努力会打得越好。

如果谁能把工作当成爱好来做,那生活就太完美了。

所以,内驱力和外驱力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呢?

谁能长期带来动力就更重要,显而易见是:内驱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家长对女儿的学习非常担心焦虑,她女儿马上高考了,语文考试才考了56分,我很诧异,他女儿很聪明,而且她每天都看着孩子写作业,也请了家教老师,这个成绩是怎么出来的?

详细了解下来,还存在很多问题,她女儿的问题在于所有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都必须她亲自盯着,就是纯盯着,盯着女儿盯着作业本,坐在她后面都不好使。例如她正盯着女儿写作业,突然电话响了,她接起电话的瞬间女儿就跑去玩儿了。

这个毛病在学校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师说她女儿只要不看着,马上就会“神游”出去或者跟桌子上的文具“做游戏”,但是老师需要管的孩子那么多,肯定不会像她妈妈一样一直盯着一个,自然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到位了。

这个小孩的问题在于对学习没有任何驱动力,完全当成一种负担,还是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负担。

能够形成这种坏毛病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家庭教育要负主要责任,上小学的时候,这个家长就觉得没那么重要,刮风下雨不去、家里来客人了不去、随便找个理由就不去了、孩子一闹就让她玩去了,每天睡到自然醒,上学经常迟到,这些习惯让孩子对学校没有任何敬畏,上学的习惯都没养成,更别说对学习的渴望。

咱们回到解决办法上来,外驱力治标、内驱力治本

具体什么是孩子学习的外驱力?

如写完作业就给你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如果考了满分或者考了第一名就送你一个什么、带你去干什么等等。

什么是学习的内驱力?

眼前的包括: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认同,长远的包括:对未来好生活的向往、想要实现的梦想、有能力照顾家人等等,当然咱们见过最伟大的内驱力就是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之前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孩子小时候家长一定要看住了,家长操的心越多孩子越能形成好的习惯,想让孩子有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家长不去管他,不是不可能,这样的孩子太少了,一百个里面也挑不出一个,小学之后习惯养成了就可以放手了。

家长的看着并不是盯着孩子写作业,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例如,回家提醒孩子先写作业、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进程、安排好孩子读书的时间、督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等等,一两年的时间,孩子已经形成好的习惯,家长自然就不用再操心了。我都不记得已经几年没提醒过女儿写作业的事情了,平时就是亲一亲、抱一抱、夸一夸互动一下,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情。

外驱力可以用,但是不能随便用。尤其是遇到需要长期做的事情,例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认真学习或者做家务,采用发工资的方式,干个什么活给多少钱,美其名曰让孩子从小就有金钱意识和理财意识,结果金钱意识确实有了,但也只有金钱意识了,最终适得其反。

这是典型外驱力的失败方式。

有个故事能完美解释这种方式:

一位老太太热爱清净,可是每天中午他想睡午觉的时候,都有一帮小孩在他窗外的广场上嬉笑玩闹,声音很大,严重影响他休息。

如果驱赶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们闹得更凶。于是老太太想了个办法,她告诉孩子们,她非常欢迎孩子来广场玩,为了表达对孩子的感激,她要对他们玩闹的行为给予奖励,每来玩一次,可以得到10块钱的奖励,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

几天之后,老太太说他们表现不错,她希望孩子们继续来玩,只是奖励的金额从10块钱降到了5块钱。这可是降低了一半的幅度啊,孩子提出严重抗议,有一些孩子拒绝再来玩。

又过了几天,老太太将5块钱降低到了1块钱。这下触怒了所有孩子,他们纷纷表示“这个老太太太小气了,出1块钱想让我们在那玩一中午?想得美!”自此,中午孩子们再也不去那里玩了,老太太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安静。

老太太用的策略就是将孩子玩耍的内驱力变成了外驱力,一旦这个外驱力不再存在时,孩子们就不愿再继续进行玩耍这种行为了。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要尽量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内驱力,快乐、喜爱、表扬、羡慕、尊重、目标、成就感等。

例如,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给她一个高远的目标,读研、读博,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深耕,当作一身的事业来做......

每个人都要去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内驱力,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

二、关于自驱力的演讲稿结束语?

我很欣赏同事Cici。

有一次,新来的实习生说:“这个项目好难,甲方要求好高啊......”

Cici听到后说了一句话:“就是因为难,才需要我们。”

难怪她的业绩总是第一,有时候她一个人的业绩甚至比部门其他人加起来还要多。

同事的情绪不会影响她,外部的压力不会让她退却,因为她内心有足够的动力,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就感从何而来。

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老板总让我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还不涨工资。”

职场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和朋友吐槽完,还是要面对真实的生活,有些人和事是躲不开的。

你改变不了他人,你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如果实在无法适应,就转身离开。

千万不要因为愤怒就应付工作,那等于自断经脉。

千万不要因为委屈就混日子,那等于自废武功。

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是你自己的作品。

豌豆思维的联合创始人于大川说:“不管你是在创业还是在就业,都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做事,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你做的事情。”

摒弃打工者思维,才能更快成长。

坚持对自己负全责,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专注自身的成长和能力提升。

机会都是留给有自驱力的人

在美国,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想找份工作,遇上经济大萧条,工作很难找,怎么办呢?

他去一家公司排队面试,HR问他:“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他回答:“你们所有职位中薪水最低的,因为我急需一份工作。”

就这样,没有任何关系的他进入这家工厂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就意外受伤了。征得上司的同意后,当天晚上他留在公司,发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工人受伤,又可以将工作效率翻倍。

尽管拿着最低的薪水,但他没有抱怨、没有偷懒,而是早早完成工作、多做一点。

然后提出要求:“这个岗位已经不能让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请给我一个更有挑战的机会吧。”

换了你是老板,你会不会提拔这样切切实实为你创造利润的人?你会不会喜欢眼里有活的员工?

结果可想而知。

入职3个月后,这位最底层的组装工人,一路升职加薪成为部门经理助理。

然后他辞职了,他只想测试怎样从零开始走到重要岗位。

他就是后来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我们普通人不需要像洛克菲勒这样聪明,只要你眼里有活,愿意多做一点、创造价值,那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机会。

“主动”是个神奇的词,今天多做一件你没做过的事,往后就多一件你能做的事。

不得不说,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自驱力的人。

简单地说,自驱力就是发自内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

拥有自驱力的人,懂得化被动为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往往会走得比想象中更远。

就像《流金岁月》中说的:“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提升工作效率,着手解决问题,这是你可以胜任更重要职位的最佳证明。

如果“算了吧,就这样行了”成为你的口头禅,你不会想要更进一步。

如果你事事应付,日复一日、得过且过,就算机会掉下来,你也未必能掌控。

你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前吵闹着玩游戏,连续几天后,老人很头疼,他喜欢安静,怎么办呢?

于是,老人给了孩子们每人25元钱,他说:“你们让这儿变热闹,让我也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这是你们应得的。”这笔意外之财让孩子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第二天,孩子们一样疯玩,老人给了他们每人10元钱,他解释说:“我现在退休了没收入,只好少给一些。孩子们感觉也还不错。”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他们每人5元钱。

孩子们非常生气,“一天才5块钱,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他们发誓,再也不会为老人玩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人做的很简单,孩子们原本是“为自己开心而玩”,老人把它变成了“为得到钱而玩”。

换句话说,他操纵了孩子们玩的动机,将动机由孩子们自身的渴望变成了外部奖励。

或许,你为公司做出了贡献却没受到重视;或许,你觉得拿到手的远低于你的期望。

于是,你委屈、你愤怒、你牢骚满腹......你决定从此不那么努力,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看似得以平衡,实质上,你停止成长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你为谁而“玩”?

心理学上,我们的动机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如果按照内部动机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设计师,凭借原初的热情找到清晰的目标。好奇心,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成就感......这些是内部动机。

如果仅仅依赖外部动机,就会被外部评价裹挟,成为它的奴隶,容易产生倦怠。考试分数、家长的期待、工资奖金、老板的赞许等等是外部动机。

记得为自己做事情,从无怨言只有行动。

有一期《奇葩说》,薛兆丰教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

“实际上,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管公司能够维持多久,陪着我们的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当我们对自己负全责,不再对外界的评价耿耿于怀时,我们终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

写在最后

实际上,我们很难遇到理想中的老板,很难找到完美的工作,想要的东西都不太容易得到。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找到自驱力。

我们或许可以模仿别人的行为,却永远无法复制行为背后的动机。

杭州某重点小学老师秦女士,对儿子的成绩极其看重,她对儿子的要求永远是100分。有次孩子考了98分,她都要训斥。

对孩子而言,他的进步源于外在压力,当这个压力消失,进步就会减弱,穿别人的鞋走路,永远会不舒服。

当你的出发点是内部动机,你拥有自驱力,成长永不停止,自驱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最强驱动力。

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件事?

找到你的内在动机,将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不被外部评价左右。

其次,做难一点的事,积累可迁移技能。

记得唐山收费站的员工说:“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不要担心收入和付出不匹配,要担心没有成长。

工作中免不了受委屈,停止抱怨,专注成长,积累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是行业间通用的技能,也就是说,除了完成眼前的工作,当你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不同行业都能依靠的能力。

有研究发现: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譬如沟通力、洞察力、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等。

持续行动,不断积累可迁移技能。

做一件你想做却又难一点的事,尝试突破就是好的开始。

就像约翰·D·洛克菲勒说的:“我常常尝试解决那些远远超出我自身能力的问题,我深思熟虑,一旦决定就会采取行动,坚决执行,仿佛离弦之箭。”

主动解决问题,能力都是一件件小事磨练出来的。

那些很厉害的人,都是找到了自驱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决心、有方法,并且坚持走下去。

永远不要把你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他人。

你选择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给你怎样的结果。

三、自驱力和内驱力的区别?

自驱力的动机来源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内驱力指建立在员工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成功精神。内驱力归根到底是员工自身一种内在的动机或情感、心理因素,只有内化为一种内在意识才能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这种需求使员工在竞争性中追求出色的成绩。使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才能相称。

亲和需要: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保持员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忠诚。

自驱力的人格动力很多企业在潜意识中将员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企图用一种外在驱动力,如强制、督促或者物质奖励等来挖掘其才智。

而Brandeis大学的权威研究结果显示,奖励会降低表现的级别,员工自我驱动却可以表现出三种人格动力:出众意识:它使人自信,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力和能量,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四、自驱力的定义?

自驱力:让员工自己跑“自驱力”是比“自动自发”更具有内心力量的员工精神。在“自驱力”驱动下工作的员工,能自己让自己跑起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不计任何报酬。

在生活中,表现为,对于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驱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以争取最大的成功。

也可以是父母为了 引导你做某事,给你一些物质奖励,使你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做事

五、自驱力怎样培养?

 自驱力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意愿、目标、计划和行动力来慢慢培养。

首先,自驱力是一种内生动力,可以自己激发和调动,并且是一个长期逐渐培养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意愿和目标,然后通过制定具体计划来实现,累积成功经验,保持坚定信念和积极心态,不断行动并反思。

其次,自驱力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外在条件和支持,例如家庭、朋友和工作环境等。

我们可以寻找有益的社交网络,如 Mentorship、社区、俱乐部等来获得支持和资源,与正能量的人交朋友增强自己的持续动力。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自驱力的培养不仅要响应自己成长发展的内生需求,还要与外在的需求相结合,包括人际关系、工作职责、生活目标、时间管理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增长。

六、内驱力和自驱力一样吗?

自驱力:让员工自己跑“自驱力”是比“自动自发”更具有内心力量的员工精神。在“自驱力”驱动下工作的员工,能自己让自己跑起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不计任何报酬。

内驱来自内需 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内驱力指建立在员工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成功精神。

自驱力立足于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

七、自驱力是什么概念?

是自我驱动的力量,即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做最好的自己的内在需求能力。现在想来,那些高考状元们,看似轻松拿高分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农村的高考状元们,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他们强大的自驱力

八、自驱力什么意思?

自驱力:让员工自己跑“自驱力”是比“自动自发”更具有内心力量的员工精神。在“自驱力”驱动下工作的员工,能自己让自己跑起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不计任何报酬。

驱的本意为使马奔驰,引申为驱逐、驱赶,又引申为狂奔、快跑、飞奔。此外还有强行、逼迫之意:驱使,驱遣。

所谓的自驱力,落实在力,重点在驱,关键在人,所谓的自驱,我理解的意思是自我驱动、自我驱使的能力;所谓自我驱逐就是要发现自身那些不知不觉的惰性并不断驱逐它们:自我驱使就是要发现后知后觉的问题,树立目标,并督促自身不断改进。

九、员工缺乏自驱力,你说咋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的问题。团队管理者或者老板会更关注员工的所谓自驱力问题。

首先我们肯定要有一个共识:在公司层面,员工缺乏内驱力,不是单一员工层面的因素导致的。如果团队的管理方式不做出改变,妄图通过某些手段让员工“自我驱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回到问题本身,对员工缺乏自驱力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背后的原因则各有不同,找对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我想到一本书《奈飞文化手册》,或许能给题主一些启发。

奈飞这家公司赫赫有名,最初是做录像带租赁业务,慢慢成长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流媒体播放平台。最近几年奈飞产出的内容基本就是高质量和爆款的代名词。作为极度重视内容生产的公司,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奈飞文化手册》里,为我们揭示了这家公司极具个性的用人之道。

只招成年人奈飞定义的伟大团队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前往何方,并愿意为此付出任何努力。即所谓的“成年人”。而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专注建立伟大的团队,“如果你雇用了所需的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完成工作所需的工具和信息,他们就会出色地完成工作,并让你保持灵活。”优秀的同事、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成果,这些因素在一起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组合。要让每个人都理解公司业务管理者越是花更多的时间去详尽、透彻地沟通亟待完成的工作任务、面临的挑战以及竞争环境,那些政策、审批和激励措施就越不重要。绝对坦诚,才能获得真正高效的反馈既然是成年人,就应该有能力听真相。所以,你招聘来这些成年人之后,就有责任告诉他们真相,这是他们最想从你那里听到的。如果领导者不但坦然接受错误,而且乐于公开承认错误,他们就是在向团队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请畅所欲言!鼓励员工把问题摊开来说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看到那些畅所欲言的人都安然无恙。保持透明还有助于确保人们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会在事后无可救药地陷入相互指责之中,至少不会经常陷入这种境地。“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句话说起来好玩,但它对解决问题却毫无帮助。只有事实才能捍卫观点除非意见持有者愿意以事实为依据来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否则意见是没有帮助的。商业上的一个巨大危险就是,有人因为自己强大的说服力赢得争论,而不是依靠观点本身。现在就开始组建你未来需要的团队招聘优秀员工的能力是一项极大的竞争优势。奈飞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团队成员在公司步入新的阶段后已不再能够胜任了。而对于这不部分员工,奈飞的做法直接了当:管理者不应该期望自己成为员工的职业规划者。我们在面试应聘者时,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这里不是一家职业生涯管理公司,我们相信员工应该自己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员工与岗位的关系,不是匹配而是高度匹配奈飞的人才管理理念有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招聘优秀人才以及决定员工是否应该从现有岗位离开的责任,主要在管理者身上。◎ 第二,每一个岗位都要招聘一个高度匹配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匹配的人。◎ 第三,如果一个人的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再匹配,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要跟他说再见。按照员工带来的价值付薪也许,有些公司还不太可能让每个岗位的薪水都达到市场最高水平,至少在短期内不能。那么,我建议识别出那些最有潜力提升公司业绩的岗位,然后尽可能招来能够招到的最好人才,给他们支付市场最高水平的薪水。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对于不适合团队的员工,奈飞鼓励的是直截了当的说再见。“我们习惯的那种与人合作的方式,那种不去告诉别人残酷事实的方式,和奈飞的行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都应该主动积极地为未来做好准备。员工应该实时获知关于他们未来的真相。对他们开诚布公并支持他们找到新的机会,才是确保他们和你的团队可以兴盛的最佳途径。

我一直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人是可以被环境和制度驯化的,而物质的激励是有限的。所以在我们困扰于员工缺乏自驱力时,是不是更应该反思,管理层面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十、企业领导如何培养员工的自驱力?

有网友问老刘:

我们公司是做电子屏幕的,不知道是因为最近订单减少的原因还是其他的一些原因,现在员工工作缺少创新意识和奋斗者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事也不够积极主动。员工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缺少自驱力。大咖老师,这样的情况我要如何解决啊?

待遇[短斤缺两],引擎自然熄火

——揭秘:为什么员工丧失自驱力

很多企业都搞了很多吸引和激励人才的制度和方案,可是要么是不兑现束之高阁,要么是[打折出售]。企图激发员工自驱力,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员工宁愿收破烂,却不愿上班》,揭示了这种情况下老板画饼,薪酬不愿意兑现的一种现象。

今天,很多神一样的人们都在搞空对空,发表一些人畜无害的鸡汤,着实解决不了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你一手端浓茶,一手拨弄键盘,给大家传经布道,就是不摆事实,干巴巴无用,让人厌烦,还浪费了网站硬盘资源,真真的能量不正。何谓自驱力?就是让大家做事有内在动力,给人家点一下火,火箭就上天了,给一点阳光,人家就星光灿烂了。工作懒散、不负责、敷衍了事、喜欢拖延时间、磨蹭,这些大家都懂,我问你,你一个HR能兑现承诺吗?如果不能,就不要瞎扯淡。解决员工内驱力的根本在于给钱,扯淡的老板和HR,只能坑蒙拐骗一时,不能一劳永逸很久,你们家员工都去送外卖,跑快递,甚至收破烂了,你这个老板和HR,还有FACE在这里侃侃而谈么?

不兑现承诺,不给钱,还幻想让员工提升自驱力,还听话照做或者听话招办,做梦!如果企业老板和HR不能给员工解释清楚完成企业目标跟员工自己的关系,那么一切的管理都将是虎球扯,一切都是空谈。如果企业老板和HR不能给员工解释清楚企业盈利与员工的关系,那么一切管理行为都是虎雕扯,一切都是忽悠。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员工自驱力呢?

1.明确完成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关系

能够数字化的,尽量数字化,比如完成销售额给多少钱、完成销售利润给多少钱、达成质量合格率给多少钱等等,这是公司层面给员工的普惠制福利,跟员工的个人付出能叠加,且不矛盾。千万别跟员工讲梦想,人家根本就不信。你也许好奇,为什么员工现在都相信企业老板和HR给出的蓝图和职业规划呢?因为作为穷二代和打工二代的年轻人,就是看着爹妈被老板和HR们忽悠着长大的。如果公司层面的事跟员工无关,妄议自驱力,一切都是空谈!

2.自驱力指标实际就是绩效指标的落地

如果今天老板和HR还幻想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人翁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如果不来点实实在在的金钱激励,大多数都是水中捞月亮、睡梦里娶明星。员工自驱力只有在个体自觉被欲望唤醒之后,才会自我暗示、积极行动。本质上自我驱动不是自我管理,而是一种满足欲望的心理暗示。所谓的管理学家们,千万别扯那么多,自驱力来自于员工的欲望,如果激不起员工欲望,或者让员工永远无法得到某种满足,所有的自驱力管理模型就是空中楼阁。

3.鼓励团队自驱合力,兑现团队价值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员工的自驱力设计从个人开始,到团队结束,形成完整闭环。个人自驱力强,必须给予兑现。但是,团队自驱力强,必须是赏上加赏。企业老板和HR必须鼓励员工融入团队,进行协作分工,共同完成团队工作任务,给予分量比较重的奖励,比如对于完成销售业绩的某支团队,一次性奖励10W。另外,在进行自驱力设计时,千万别说激励和惩罚相结合,请把惩罚去掉,惩罚就是[苍蝇]。

综上

员工自驱力形成于工作目标之上,构建在兑现价值之上、植根于员工价值观之上,千万别跟员工谈工作价值和意义,因为这样空谈根本没有意义。要想实现员工自驱力,根本就在于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前景建立价值联系,比如企业经营目标奖金、团队奖金和员工自身的薪酬福利和晋升机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