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史学经典?
中国经典史书:
1、正史: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2、别史:《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如《汉晋春秋》。
3、杂史: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泛指“野史”。
二、外国史学发展原因?
第一,在历史观念上,由于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繁荣的状态,在乐观、自信的社会氛围中,多数历史学家自觉不自觉地持有以西方为中心的直线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的“发展”、“进步”观念与“理性”、“科学”观念的结合。黑格尔、孔德从哲学的角度对此作了论述。第二,在史学性质上,在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历史学家不仅力求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中,而且相信历史学也可以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他们认为,只要坚持进行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客观研究,就一定会揭示历史真相的客观全貌。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他们认为,只有对史料进行严格、审慎、精确的批判考证,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只有如实地再现过去,才能使历史学成为科学。
对上述这些特点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实证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主要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下半叶,而最能代表它的却是并不列入它的名下的德国的兰克。兰克强调对史实的考证和批判。他的名言“如实直书”和他的著作都为实证主义史学家奉为圭阜。实际上,兰克的史学思想更为复杂,他并不主张只停留在对史实的考证上。但历史却把他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命运捆在一起了。总之,兰克和兰克学派对西方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中国史学不朽巨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四、中国史学研究范围?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共130篇。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共100卷,分120篇。
其它:
《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后汉书》
《对于历史学来说,史学史研究是带有总结性质的工作.目前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还是比较大的,各个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都开史学史这门课,史学史的教学研究人员应该比一些断代史,专史的人员还要多.》
五、三国史学家?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太康元年(280年),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六、东罗马帝国史学体裁?
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是2012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作家拜尼斯。该书主要讲述了拜占庭帝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
七、中国史学产生的条件?
答:殷周时期出现可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史学从最早的关文书《尚书》和史诗即《诗经》中的《雅》《颂》出现为萌芽期。历经了二千余年经过了5个发展期,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成就。所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为史学产生的条件。
八、中国史学最早的记述?
中国史学史即中国国史学史即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段落。古代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包括先秦、秦汉至唐初、中唐至乾嘉三个时期。先秦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用以记录。商代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即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它原是鲁国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过孔子的整理。以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典籍,体裁不同,各有特色。如编年体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国语》、《战国策》;最早的谱牒之书《世本》;以地理为主兼有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以及发抒哲学思想、政见和史观的诸子百家之书。其中《左传》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也是先秦史学中最高的成就。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往往运用历史知识,针对现实,发表政见。如,孟子“言必称尧、舜”,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等观点。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变法造舆论。邹衍讲历史,驰骋想象,大大扩展时空概念,并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以投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李斯以秦史论秦政,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及是今非古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九、什么是外国史学史?
《外国史学史》是北京大学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晴佳 / 李隆国,本书将会是一部高水平的教材,系统叙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史学传统。相对于已有的同类教材来说,讨论更为深入全面。
力图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将内容扩展到中国之外的西方以外的地区,突破中西比较的二元对立思维,引导中国学者扩展视野,以更新的视角考察历史和历史学的变化。
十、中国史学名著什么体裁?
中国史学名著: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巜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一部断代史史书。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