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教育教学小故事?

270 2024-01-21 22:37 admin

一、教育教学小故事?

入职后,听本校同组教师的课,是我作为一名新手教师的“必修课”。那时候,我们几位新入职教师拿着凳子穿梭在楼道里去听课的场景,想想也是很美好的回忆。

张荔、马世茹、吕磊、杨艳丽、刘卉老师的课,都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让我在学习、模仿和借鉴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而关于听课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是和王泰平老师一起去听张斓老师(语文学科)的课。当时我们都在一个年级组,“张斓老师的课讲得好”是当时在办公室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有时候路过张斓老师上课的教室,总是能被教室里传出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话语所吸引。于是,我和王泰平老师找到张老师,希望能听她一节课。

张老师一看我俩是非语文专业老师,并不同意。我俩苦苦哀求,大打感情牌,终于得到了她的点头同意。那是一节常态课,讲得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老师声情并茂、旁征博引,我俩听得如痴如醉。听完后两个感觉,一是太过瘾了,太值了;二是太遗憾了,我们怎么没有机会成为张老师的学生。

那节课,在我心中树立了一节理想课堂的标杆。我虽不能至,但心始终向往之。

二、我的教学小故事?

我的教学小故事讲述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想每个教师肯定有很多。 虽没有那么多的感天泣地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和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 面对一年级学生。他们是这么的“年幼无知”,一切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学习习惯都要慢慢地教、一步一步地学,那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树立威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我开始板着脸孔上课,上课时只要有一个孩子说话或搞小动作,都会受到我的严厉批评。经过一段时间,我是能控制课堂纪律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他们也很少课后粘着我“说三道四”,我多少有些失落感,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听话又不敬畏我呢?我开始思考。 和一些调皮孩子的家长聊过后得知孩子对批评已经习以为常,越是骂他越没有改进的迹象,我是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他们爱听表扬,喜欢被关注,“温严并用”这个词这时浮现出来,对了,我何不用表扬鼓励的话来代替训斥呢。 第二天课堂上我对影响课堂纪律的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能做的更好。”刚开使效果甚微,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坚持鼓励他们,并且设立了奖励机制,只要举手回答问题、遵守纪律、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工整者、知错就改者被表扬三次的奖一朵小红花。久而久之孩子们能够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只要我一说鼓励、表扬的话就能迅速专注。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严厉的批评,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希望他们更好,对我的态度也既敬又亲。 虽然这些经历是老调重谈,但是我们老师往往是气过了头而忘记方法,一味用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使课堂气氛冰如死水。要知道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激励,一句鼓励的话会成为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班上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成绩还可以,而且小嘴巴能说会道,好像一只小“百灵”。但她父母没时间管她,年迈的爷爷、奶奶宠着她,她自己由于年龄还太小,虽有几分聪明,但自制能力不强,且爱哭鼻子。有一次,她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出来而急得大哭。从此,我就留心地观察她。还有一次,她和宋漩在玩投沙包,一连输了四次,竟跑进教室里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哭完了又拉着宋漩再投沙包,直到赢了才罢手。我经过再三观察,分析她每次哭的原因,发现她爱哭正是她自尊心强的一种表现。于是把她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引导发挥到朗读、讲故事上来,同时给予她具体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女孩书读得悦耳动听,讲起故事来有板有眼,在班上的“讲故事”比赛中,被小朋友们评为“故事女王”。  我体会到:教师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心中隐秘的活动,脸上流露的神情,生活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一切即使刚刚露出端倪,不会引起常人的注意,也应成为教师捕捉的对象。或是因势利导,或是防微柱渐,并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影响教育的进程,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湘江之战小故事演讲稿?

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四、黑龙江英雄小故事演讲稿?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向用原先的名字。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

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沉入松花江。

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五、一条扁担小故事演讲稿?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六、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小故事分享?

这个学期的线上教学中,有个孩子变化特别大,他原本在教室里上课是从不听课,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加上数学基础差,作业不完成。可是在这一学期的网课中,他开始认真听讲,积极连麦发言,不懂就问,虽然课后作业完成的不太好,经常有错题,他都会及时订正,并私下发视频问我,看到他的进步,我就课堂上给他发言机会,并表扬鼓励他,他的学习态度在改变,每次问我题,我都耐心的给他讲解,没想到这次网课使这个孩子的学习态度180度大转弯,我真是太高兴了。

七、有没有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

比如说酸碱指示剂的发现。17世纪的一天,一位花匠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的实验室里,摆了一篮美丽的深紫色的紫罗兰。波义耳就拿了一束放到了实验室的桌子上。助手威廉把盐酸倒进一个烧杯里,一不小心把盐酸溅到紫罗兰花上,花上微微冒出了白雾,他赶紧把花放进水里冲洗。过了一会儿,紫罗兰竟变成了红色。

“这是为什么呀?”波义耳找来几个杯子倒进盐酸,接着在每个杯子中都放进一朵花,结果,紫色的花逐渐变成了红色。用其他酸进行实验也是这样。“哈哈!要判断一种液体是不是酸,只要把紫罗兰放进去就行了。”

“说不定碱也能使紫罗兰变色呢?”威廉说。

“对,你这个思路很好!”波义耳说着继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碱确实也能使紫罗兰变色。他还实验了蔷薇、丁香、苔藓、五倍子等多种植物的根,发现一种地衣植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溶液对酸碱最敏感:遇到酸会变成红色;遇到碱会变成蓝色。就这样,他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八、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演讲稿?

把潘冬子的事迹简要介绍,然后再重点阐述他的精神和意义,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九、一分半的演讲稿小故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无悔》,青春是一段美丽的故事,青春是一首动人的旋律,青春是一首感人的诗篇。

  正处于花季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在这一段时光里,我们是最活泼的,也是最好动的。我们会彼此走到一起,不在乎身份的差异,因为在校园里,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学生。我们彼此一起把各自的快乐共同分享,把烦恼一起分担。我们之间没有隔阂,所以我们可以肆意地胡天乱侃,从天南到地北,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都会成为我们讨论的对象,就算我们无意间伤害了彼此也从不计较……

  青春是我们积累自己,丰富自己的最佳时机。我们正处于精力最旺盛的时代,也是我们学习奋斗的最佳时机。我们在一起可以彼此激励,一起努力向前冲刺,一起为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因为彼此间的不服气,一心想超越别人,所以我们也就有了前进、拼搏的动力,才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在课间,一有不懂的问题就找老师或伙伴去问。有时我们考试考差了,会彼此安慰,同时也会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勉励自己下次不要再粗心,犯同样的毛病……

  青春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这回忆中有我们欢笑的背影,也有我们面对挫折时的举足无措,也有我们辛勤挥洒的汗水。从军训开始,我们相见,那时的我们还有一丝丝不熟悉,有些陌生,但军训结束后,我们俨然已成了一个大家庭,彼此相互关爱,团结一心。一年多了,我们越来越熟悉,彼此间的亲情也越来越浓厚,期间也发生过许多诸如运动会一样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情,真希望我们永远不分开……

  青春,一个多么令人神往、让人难忘的世界,五彩斑斓。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青春,莫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学们,青春无悔,让我们一起书写青春吧!

十、小宣传员石宝芹故事演讲稿?

在我国有很多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付出了性命,我们要记住他们。下面是关于缅怀革命先烈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革命先烈的故事: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反动派队伍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反动派队伍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队伍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x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队伍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革命故事:耿飚发问

  耿飚曾作为八路军385旅参谋长、副旅长率部驻守甘肃庆阳,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对这块革命黄土地充满感情。1991年,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耿飚决定赴革命老区,看望曾经血脉相连并肩战斗过的陇东人民。“耿旅长回来了”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大家奔走相告。当晚,耿飚所住的县招待所门口人声鼎沸,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他,但也有一部分群众是来找他告状的,怎么劝也不愿离去……看到这种情景,耿飚心情十分沉重。在离开庆阳那天早晨,耿飚接见了县里主要领导,到场的还有甘肃省顾委负责同志。耿飚并没有就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批评任何人,只是现场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

  50年前,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时,部队的一个战士犯了严重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该战士枪毙。当我们在操场上准备执行纪律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我坚决要执行纪律。谁知竟连受害者的父母都跪倒在地向我求情,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哭着请求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

  讲到此处,耿飚话音一顿,环顾四周,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耿飚的话在回荡。

  “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耿飚之问,振聋发聩,使在场的干部受到强烈震撼,犹如被猛击一掌。今天,重温革命故事,反思耿飚之问,同样值得领导干部深思和警醒。耿飚用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