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左传》的语言特点

248 2023-12-29 20:32 admin

一、《左传》的语言特点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 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 事文学的传统。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 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 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 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 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 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 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 历史观。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 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 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二、左传,国语,战国策的语言特点有什么不同?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叙事状物,置地有声;议论说理,气势恢宏。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第一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中有变,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三、左传 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急!!!

精炼、形象、表现力强。

四、《左传》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左传》“言事相兼”的叙事特点

郭丹

--------------------------------------------------------------------------------

史传文学的萌生与形成,与史传文学的本体—史籍(即历史著作)的形成是紧密相连的。以史官簿录为记载形式的史书,就形式上说,从萌生到成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史官簿录形式的书籍产生之前,对于人类自身的远古历史,有一个口头传说的阶段。人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祖先的功绩、氏族部落的滋生繁衍以及与

大自然做斗争的种种传说。这些历史传说与后来的史书还有很大的距离,然而它已经孕育了史传和史传文学的因子。我们从后来的史书中还能看到远古历史传说的吉光片羽。作为史学意义上的史籍,则应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有了文字,才有可能将历史传说和历史记忆物化为物质形态——史籍。推论古代史籍,应以《尚书》、《春秋》为最早。

《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言事分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古代史官分工之细。史官不同,职责各异。其二,与当时的书写工具有关。在书写工具还相当简陋的情况下,只能以简要为主。其三,更重要的是,与史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关。在《尚书》和《春秋》的时代,尽管人们已意识到社会历史的变化,然而,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样纵览古今、包举宇内的宏阔壮伟的历史观还未形成,因此,它局限了史家审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结果只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出现了言事分记的现象。无论是《尚书》或《春秋》,单一的记言或记事,二者共同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历史发展的主体——人。

然而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用刘知几的话说,即所谓“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前史之所未安,后史之所宜革”,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吸收记言与记事两种体制之特长,而又可以克服二者之不足的“言事相兼”的历史著作必然出现,这就是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历史杰作《左传》。《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古法”即指言、事分记的原则。《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4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言事相兼”的记史叙事方法,与以往的历史著作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

“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中国历史研究法》)

这不但是《左传》的叙事特色,也说明其作者已经有意识地从某种历史联系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取舍剪裁以编撰成书。这一点,不但是史家在著史方法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史家在审视历史与把握认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进步。《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在记事方面,《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历史事实,作者将这些历史事件具体化,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如《春秋》中的“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齐崔杼弑其君光”(襄公二十五年)、“楚子麇卒”(昭公元年)这些简略记载,在《左传》中却是一篇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诸侯宗室内部斗争故事。在记言方面,《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各国史书留传下来的文告、训辞,有的变成了历史人物的语言。此外,作者还增加了许多绘声绘色、声口毕肖的人物口语描写。《左传》是一部记载“君国大事”的史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是其中却记载了众多的家庭轶事,还有数量不少的神怪灵异之事。所以,左氏的叙事最富特色。刘知几说是“左氏之书,叙事之最”。(《史通·模拟》)刘熙载也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像子产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在《春秋》中几乎不著一字。而《左传》对子产的思想、道德、学识、行事、辞令乃至才情风貌,都有细致生动的描述。作者通过子产这一历史人物具现了春秋中期郑国与诸侯国的历史,子产这一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左传》作者总是尽量避免简单平板地记载历史事件而采用故事化的手法,从言论和行动的立体把握中去描写人物。这样,不但写出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部,也写出了历史的深度。

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反对采用自然科学或社会学、经济学那种“科学式”的或“法则归纳式”的表达方法,而提倡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个别描述”的方式,并且强调运用修辞学的艺术和叙事性的体裁,写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历史著作。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学应该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其实,中国文学强调文史结合,与西方学者的主张正不谋而合。我国的历史著作《左传》、《战国策》、《史记》,何尝不是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即以《左传》一书而论,它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创造了富于魅力的精练流畅的语言,又善于渲染故事情节,善于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绘,还能揭示出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包括战争,都能曲尽其详,写得引人入胜,无疑是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