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谈古人的说话艺术作文 百度文库




口语交际 谈谈古人的说话艺术
1页 0分
用APP查看


1.学习古代文人说话艺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能生动形象地讲述见闻,内容具体,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3.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谈论古人的说话艺术”。对于古人说话艺术,我们多是从课内或课外的文言文、古人故事中了解。

在口语交际之前,需事前整理好合适的说话事例,做好充分准备。
在口语交际时,介绍某一事例时,应向同学们简要说明故事的背景,及其人物,必要时引用原文,增强感染力,简要介绍事例,目的是展示古人说话的艺术性,渗激棚所以要对所讲事例进行分析,讲述所暗含其中的语言艺术。
对于所列举事例,可丛则以是正反方面不同的例子,具有对比性。我们讲述古人说话艺术时,也是对自我说话艺术的一次展示,注意表达的方式与方法。

古人的说话艺术
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了与不同身份人说话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说话艺术,希望大家踊跃发言,一起分享!
学生甲:像《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为了挽救国家,奉命夜缒而出,见秦王,陈述秦、晋关系,并举出舍郑与亡郑对秦国的影响。舍郑则益秦,亡郑则益晋。还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使秦伯为眼前的种种利益所吸引而背信于晋,使郑国得以保全。这一切都是靠烛之武的计谋才得以挽回的,而他的计谋在于他的口才,说话的艺术。若他说话不讲语言艺术,不从秦伯的切身利益出发,胡扯只说些什么请求饶恕之类的请求之词,秦伯恐怕是不会动心的。烛之武若不在适当的时机重提往事,让秦伯记起晋惠公对他的欺骗,秦伯也不一定会动心,会背信弃义,与郑人结盟,郑国也就不能挽回局面了。
学生乙:《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左师公触龙,在语言方面使用了迂回战术。先缓冲,使太后之色少解,再引诱,句句闲语,步步闲情,一片苦心,诚能生巧。使太后“上钩”。然后,进行旁击,说太后爱燕后胜于爱长安君,使太后“上套”。最后,用直击法让太后意识到让长安君质于齐的必要性,心服口服。
2. 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散文的古今概况艺术特色: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3. 中国古代文体例如:论说,序论,赠序,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铅橘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4. 关于古人成功的文言文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