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圣陶——【稻草人】中心思想 和简要概括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的早期作品笔调抒情,风格唯美,后期作品却因为意识到“在成人的灰色的云雾里,想重视儿童的天真写儿童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企图。” 而开始一变为着力描写现实中的不幸与苦难,《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但是他在创作童话方面的语言特色始终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语言简洁、朴素,用散文来写童话,充满诗意,富有听觉和视觉形象的美。例如《稻草人》,一开头就写道田野里白天的情形,有诗人、画家把它写成诗画成画;
二、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三、叶圣陶的主要作品
叶圣陶的主要作品:叶圣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四、叶圣陶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详细的介绍就不说了,你可以自己网上看,谢谢
五、叶圣陶代表作?
叶圣陶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
六、叶圣陶 儿时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或听人唱戏、看人相骂等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畅,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和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