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骆驼祥子重点考点?

83 2024-01-18 14:02 admin

一、骆驼祥子重点考点?

主要考点如下:

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故事背景:

《骆驼祥子》写于抗战前期,以20年代的背景为背景,在这个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横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大量的破产农民为谋求生路而涌向城市,而骆驼祥子就是这些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本书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证明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想通过勤劳与奋斗改变生活的想法不过是一种幻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

主要内容:

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索,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奋斗直到精神崩溃,从而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故事特色:

语言特色: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朴实明畅,“京味”浓。

朴实明畅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湿雕饰。比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

京味主要体现在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北京口语的提炼上,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比如,“抄着根儿”“帽儿咕咚”“上下一边儿多”等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比比皆是。

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人物性格:

祥子:出身于旧社会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忠厚、朴实、重信用、讲义气,如骆驼一样。而三起三落之后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虎妞:人和车厂长刘四爷的女儿,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但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带有很浓的市侩气息,也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虎妞既是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又是社会的牺牲品。

刘四爷:人和车厂的老板,土混混出身,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极端的自私自利。

曹先生: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他对祥子这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但是他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战士。

祥子的“三起三落”过程: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来安葬虎妞。

二、老舍的作品《茶馆》里有哪些经典句子?

1、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2、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3、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4、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5、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6、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 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7、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8、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9、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10、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 

奉送,不取分文!

11、好象又有事儿?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 

茶馆来干吗?、

12、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二德子 [口庶]!您说得对!我 

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13、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 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14、 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 

工夫专伺候你!康六 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15、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 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三、寻 话剧 观后感 3000字以上

《茶馆》观后感

前天晚上,随《茶馆》散场人流从首都剧场大门出来,剧场小小院落里,灯光闪耀着许多即将启动,已启动的名牌好车,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布光精致的剧场,上演着最好的时代的时装剧。于是想起刚才的剧场上,贴在老裕泰茶馆里大大小小“莫谈国事”的纸条——那一个老舍先生写出来的最坏的时代。

看话剧的时候,周围座位端坐着几个鲜亮的男女,拎着未知真假的LV包,诸般香水味相互裹挟,在我鼻尖徜徉不断。老舍先生当初写好《茶馆》给朋友们念,念到常四爷那段“洋货论”,想必不会料到今日的洋货,不仅存在此地,还被更和谐地爱戴着。

走出剧场很久,仍不能从最终一幕的情绪中缓过神,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三座台柱,拿捏身板,最好的演技撑着秦二爷、常四爷、王利发老迈的模样:秦二爷拄着拐抖个不停,常四爷有气无力的摊在椅子里,王利发每句话最后拖着一个无奈的尾音——“好咧…再见咧……”直到撒起纸钱,直到王掌柜去上吊。

这三位,加上演松二爷的冯远征,演技都是纯情炉火,不能再想出更好情形。女演员,只宋丹丹演得有神,可惜她也像葛优,喜角演太多,不由得叫人要笑。

捉摸这些戏骨在台上的动作,我想起以往只是看文学理论的书里懂得,话剧的演出因为距离远,要比电影夸张的远,电影演员的脸是会被摄影机放大,故而他们的演出不能显出用力,要近生活。但究竟是怎样,没看过真的话剧,无法真的理解。

这回大约理解些皮毛的皮毛。话剧与电影的表演,其中的相通处,该是演员对剧本人物表达到淋漓处的通体快感,这快感,大约是能让观众从演员神情上一眼望出的。这种地步,必要演员尽全力,依循导演的指引,对角色理解达到所能达到的最深地步,并以自己的架势,表达出自己这理解。唯此可以打动人,仅靠了肢体嗓门生生地将剧本翻译成动作,真比台上不动的道具还要呆滞。这种“翻译”剧本的演法,打开电视,如今的电视剧里都是。

话剧与电影表演的不同,也是翻天覆地的不同。肢体动作,表情,说话的技巧,都全然是不同的一套体系。这体系,我这种门外的家伙,门缝也还没找到,想通门径而不得。

其次是剧本。电影的剧本,原先也有当作文学来发表的,现在是没有了,先进些的电影教科书也大都明白地说剧本是导演的一种说明书,更多的功夫要放在电影剧本外的。话剧剧本,现在照样有许多拿出来印刷出书的,因为话剧的语言更近文学,《茶馆》便是除了老舍的京味,语言不能有其他一种魅力更动人。其中动作的描写,也能像小说那样给读者提供一种浮想联翩的机会。但这回看过《茶馆》,存在脑海中的那单薄的《茶馆》剧本,经由从齐整而破败的三幕布景、演技层次不同的各位演员,以及编排各种站位动作、删除添加剧本细节的一种导演思路,在眼前逐渐立体而丰满起来,了解话剧剧本终究也是一种说明书,但是要决定话剧命运的,更具艺术气质的说明书,并且导演决不能攫取了剧作者功劳的。不像电影,三流的剧本,也是有机会经导演高妙的翻云覆雨而变成一流电影的。

这回《茶馆》之前,看过三出话剧,其中两出是学生毕业演出,一回是安徽艺术学校的戏剧导演系,在家楼下的小剧场里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另一回是在北京北兵马司的人艺小剧场,大约是北理工的话剧社,演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这两回的学生演出,都稚嫩着,中看,没有可供回味的。另一次是在上海看的一场小剧场商业话剧,名字忘记了,是根据电影《50次初恋》改编的,演员演技熟练不高妙,导演得有趣而精致,算是成功的一种运作。

大学里从莎士比亚、贝克特、到梅特林克,从曹禺、老舍到孟京辉,风格各自不同的剧本念过许多,却从未见过它们在舞台上的、最终的完成状态。直到前天晚上的《茶馆》,晓得话剧这样一种古老而巅峰早逝的艺术,现在于我是完全陌生的,崭新的。

这明白是不是太迟了。也许是太迟了。

没办法了!只能编到这么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