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概念以及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研究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区别于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
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的研究者根据对3~6岁的幼儿进行了创造力的测验和研究。研究得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力随之增强。这种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方面。创造力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专有的特征,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从人出生就具备了的天赋。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阶段,所以更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1.有较广泛的兴趣。创造力较强的幼儿大多有很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对任何领域都想尝试、探索。辰辰小朋友的爱好非常广泛,不管进行什么活动,他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的画颜色鲜艳、形象并且富有想象力;他对音乐有有很强的感受理解能力;在科学活动中,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并表现出了很强的逻辑性。因此他勇于挑战任何事,自信心很强。
2.拥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小事物和变化。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
3.对各种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强的幼儿对知识的兴趣与别的孩子不同,他们很渴望了解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和事物发生的过程。有一次,笔者带孩子们去参观蝴蝶展览,昊昊小朋友自言自语地说:“菜青虫到底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像蚕宝宝变成蛾子一样呢?还是像变色龙变色一样,一下就成功了呢?”后来,笔者为孩子们播放光盘《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篇》。第二天,昊昊带来了一幅菜青虫蜕变成蝴蝶的画。这种对科学知识的执着和善于总结的能力是别的孩子所不具有的。
4.丰富的想象力会带来创造力的提升。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强调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了解本年龄段幼儿语言的发展特点与目标
首先,幼儿要能够乐意并大胆地在同伴、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其次是能够流畅、简洁、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用词恰当。最后,会运用各种形式的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如并列符合句、因果复合句等。
(1)满足幼儿的求知欲,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这是什么?”“她和他有什么区别?”每当听到这些问题,笔者都非常兴奋。幼儿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创造更独特、更有意义的作品。
(2)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程度,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制约幼儿的创造。幼儿的思维和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班,第一学期,教师借助语言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一开始,他们对教师是非常依赖的,并不知道怎样去创编异彩纷呈的故事结尾或仿编诗歌。如果教师急于求成,用成人的思维引导幼儿创编,幼儿的想象和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如果幼儿创编的故事结尾千篇一律,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更缺乏创造性中最重要的特征――独创性。
(3)良好的实物环境可以激发幼儿更为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说的实物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教学用具、学具,幼儿园开阔的活动场地等。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可为其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室丰富区角的布置,能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幼儿园多彩的活动场地更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2.宽松的思维环境和氛围更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我们时常看到,一个幼儿会因听起来可笑的话语而引来大家的讥笑。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时常教育幼儿要懂得欣赏别人的回答和想法,这样才能很安静地倾听别人讲话,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和幼儿之间要经常互换角色,请幼儿一起收集好的故事、诗歌、散文等,让他们设计活动过程,更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成为活动的主人。当然,这种方式在大班进行比较合适。最后,教师要和家长互相沟通,为幼儿创造同家庭氛围一样的幼儿园环境。
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生活中。创造性思维不仅仅能促使幼儿的语言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进行发明创造。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后期,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答案上,而是努力找到更多种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年的试验和研究,笔者发现幼儿不但在语言方面有了发展,艺术、游戏、科学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欲望,对待很多事情都能够、客观、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兴趣爱好也更广泛。
如何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重,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综上所述,我想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老师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二、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要求学生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要求读第一次就读准确。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非常重要,可是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一定会完成的很好,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分组朗读,可分大组朗读,也可分男女同学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