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语言学角度怎样看待新流行语、网络语言?如果是摘选大家的言论麻烦注明名字。谢谢!

123 2024-01-22 12:02 admin

一、从语言学角度怎样看待新流行语、网络语言?如果是摘选大家的言论麻烦注明名字。谢谢!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形式。由于网友偏爱、传播高速和其充满时尚、新潮、个性、另类等意味,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众多网民认同的网络流行语。其形成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一是源自于一些新闻事件,因事件本身或主人公语言的演化,其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如“猪坚强”“范跑跑”,均源自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有关人物和事件。二是由网络人群新创或约定俗成,已基本失去词汇原本意义。 存在即合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自然有其流行的道理。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新奇特异,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更容易在信息泛滥的平凡无奇的汉语词汇中脱颖而出,吸引众人的眼球。例如: “美眉”是巧妙运用部分借代整体的艺术创造——“美丽的眉毛”能让人脑中迅速闪现出两弯如新月的眉黛下一双善睐的明眸,进而联想到丰姿绰约、楚楚动人的女子。 “粉丝”体现一种甘拜其下、永远崇拜、纠缠不放的虔诚与执着。 “草根”潜伏了一种力量,虽渺小、默默无闻、深埋地下却蕴含着无尽的坚韧与顽强,还有一种正确认识自我的觉醒,还象征着群体、普通和朴实;当然还浸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辛酸与无奈。 “白奴”“房奴”“车奴”这些新时代的“奴隶”反映了一大部分生活群体的生存状态,出现这么多奴隶自然有社会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奴隶主”大都是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消费品。 “宅男宅女”直击那些逃避现实、自我封闭的年轻群体。 “晒客”的出现最初应该是为了分享,慢慢衍变成一种展示,甚至炫耀,最终蜕变成探秘他人隐私,当然把黑暗的一面大白于阳光之下还是有助于普通民众了解社会的。 “砸票”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些人有钱憋的没处花,再吃饱了撑一下,脑袋又让驴踢一脚,然后大搞特搞狂热盲目崇拜;另一种是……哈哈,不说大伙也都知道的。 “山寨”一词太复杂了,有点自我创新意识,有点模仿天才,有点不服输精神,有点自娱自乐,有点阿Q精神,有点糊弄(自欺欺人),有点追求利益,有点无奈,有点适合国情,有点国人心态,有点…… 从“打酱油”到“做俯卧撑”,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借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全身运祸,祸从口出我偏不出口,祸安从来?其实最应该“表彰”的是此语一出,即挽救了一个即将消失的词语,又掀起了一个全民健身运动的****。 “雷”语一出,谁与争锋?它的超凡夸张的震撼力足以振聋发聩。 “囧”的奇特表情真是直白形象、通话易懂。 “PK”一吐口,快人快语,干脆爽利,豪壮自信,充满英雄气概,掷地有声,声声悦耳。 “人肉收索”经历了从理智追查真相到疯狂探秘隐私的卑鄙,进而无视人权、人性,集体参与一拥而上,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地发泄搜找。 看吧,听吧,这些网络流行语是多么形象精准、富有生机,有些词语还饱含着无尽的智慧与真心,真可以称作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愧为“仓颉”之后!我们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吗? 当然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也不能欣往向之,争先恐后学习,唯恐追之不及,落伍时代。因为“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如流行感冒。我们在激情赞赏一些绝佳的创意的同时,要自觉抵制一些反动下流的言语——如七拼八凑七零八落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别让它们来玷污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纯净唯美而典雅的汉语。 大浪淘沙,时光筛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定能理智地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代新语换旧词,是大势所趋,但一定要用着方便,看着舒心,符合规范!

二、网络用语该不该出现在作文中

其实是不该的,个人认为网络用语多为调侃有趣为主,在生活中可能会在口头上、聊天时运用较多,但是写入作文里实为不妥,可以把想要用的网络用语换成同样意思的词句。

三、向雄辩家求助: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一辩开篇立论

学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

学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

时代在进步!学网络语言也并不代表要抛弃中华文明!

网络语言也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发展的!

还可以用!简体字的推行也没改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点!

强调网络语言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使用的生活语言!而是虚拟生活的虚拟语言!就可以了!

很好辩得!不用想的太复杂!

四、网络语言是否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

城哥说下:“菜鸟”、“粉丝”、“BT”、“PK”、“雷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 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 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正确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时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新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倡导语言规范。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文尤其要注意语言规范,对于字母词、外语词、异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的使用应严格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媒体要做语言规范的表率。媒体承担着传播语言规范的功能,应通过加强自我规范,从而对全社会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应当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书写能力,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网络语言文字等失范现象更要积极引导加以规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