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人说苏轼的思想体系当中兼有儒道佛三种体系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1-27 12:36   点击:1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有人说苏轼的思想体系当中兼有儒道佛三种体系在里面,为什么?

在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深思。

就是苏东坡不曾致仕(辞官归隐)。

苏东坡做官做得相当不开心,相当委屈,相当郁闷,甚至痛苦。但是他没有辞官。为什么?以他的名气,不当官反而会过得极为开心,极为滋润,极为富足。那么才华绝世的一个人,会想不到辞官么?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甚是不敢!

从宋朝开始,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辞官不做的名人,这种情况在唐朝,尤其是魏晋极为流行,甚至成为时尚。

我们在宋朝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隐士,奇士,这些隐士和奇士几乎一开始就是不做官的,比如杨德逢。或者是被从官场辞退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遭到弹劾而削职罢官,比如陆游。

这一切应当归咎于王维写的一句诗:“圣代无隐者”。

或者《尚书》中的“野无遗贤。”

反过来就意味着,只要有名人隐居,就不是盛世。只要有遗贤,就不是兴盛年代。引伸成为,名人只要辞官,就意味着皇上是昏君,大臣是奸臣。

所以,东坡不能辞官,不敢辞官。

辞官的潜台词太多了,昏君,奸臣,对朝廷有怨气,有憎恨,发泄不满,博取同情,邀宠,陷皇帝等等。

而这个不能或不敢,都是“儒”的一种。

乌台诗案对东坡的打击远比想响中的大,它摧毁了东坡的信仰和信念。整个大宋朝,从皇帝到大臣,从朋友到敌人,从同僚到市井再到三教九流,都知道东坡是冤枉的,可讽刺的是冤枉你又能怎样?

我们在许多资料都可以看到苏东坡很小就接触了佛教,甚至熟读佛经,可是那种只是学习,只是读书,只是文人的情怀。佛学是消极的,避世的,当被甩到黄州的东坡苦恼彷徨的时候,回头再看佛经便是另一种感觉了。

东坡后来的通透,豁达,无碍,从容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尽管多大数是装的,是短暂的乐天派。佛的两个极端成为了东坡后半生的表达方式。避世与豁达。

从《赤壁赋》我们可以发现东坡对宇宙,对时空,对哲学存在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源于儿时的学道经历。连东坡自己都说他喜欢庄子,而且他身上有继承庄子的哲学思维方式。

逍遥,自由,解脱,还有一个无为。

这是东坡向住的生活。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在他身上得到的极致的体现。偏偏他还是一个儒生。

儒释道全部折射到他的一生之中。

儒,给他以名声,悲剧和枷锁。

释,给他以豁达,空明和消极。

道,给他以解脱,避世和悲观。

这三个宗教似的哲学都有一个核心,就是悲观。所以,洒脱的东坡是一个悲观的人,正因为悲观,所以洒脱!

儒,释,道,东坡都是在年少年轻时涉猎过,但少有体会。等到磕磕碰碰之后,那些警句那么折射人生的思考遍纷至沓来,至少可以暂时解答所有的疑惑和不解。

人,可以没有信仰,但不能没有寄托!

东坡亦然!

《东坡》有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东边坡地。 2.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 3.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