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现在很少年青人喜欢戏曲艺术呢?

182 2024-04-05 16:25 admin

中国戏曲对比从前无疑已经没落。现在已经很少看见各大场合有戏曲形式的演出了。相对于戏曲,现代人更喜欢综艺节目。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息化时代变迁造成了受众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过去人们爱在街头巷尾、戏园子里一大群人聚着看戏,不过现在人们好像更喜欢在家看电视。即使大家喜欢去影院看电影,不过那种播放的频率可不是艺术家现场演出所能及的;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一件事情——戏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快节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更为崇尚和喜爱。在戏曲中有个著名的花腔“论讲一回”,从前为其独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个唱腔显得悠扬婉转而节奏缓慢,而如今看来,四个字却可以拖唱出一分钟,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听不出那韵味。除此之外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减弱,引发连锁反应,也是戏曲没落的原因之一不得不承认,戏曲和曲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声名最高的几位,和当年的也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前看梅兰芳的万人空巷场面,现在大概只有陈奕迅和周杰伦能达到了。于是在当代商品社会,受到商业价值不足的影响,戏曲艺人经济收入严重降低。

除了全国性的一些尚还能上得了电视参加的了戏曲颁奖的曲种,很多戏曲演员可是属于一边演出一边务农维持生计的,那这种练习和演出时间就会不同程度减少,所谓“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老师知道,三不练观众就能看出来”,技艺不精就是衰落的开始;如今这么注重符号价值的社会,没特色绝对不行;活儿不好没人请着去演出,经济收入就微薄,导致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骤减。

以京剧而言,第一个问题不是过分复杂和过高的门槛,而是无法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无法形成代入感。但是在其创作初期,即清朝末年,可是完全契合当时的语境和心态,比如著名的苏三起解,发生在明代陕西,但是这幕剧里的唱念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其中反应的社会结构甚至官职也是如假包换的清朝设置。这也是为什么景区在当时几乎成为流行文化。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记得小时候,偏远闭塞的小山村里,祖辈们在鸡鸣时已在田里干活,蛙声一片时才回到家里,匆忙吃饭后,利用仅有的那点闲散时光,男女老少齐奔戏台,听着悠远嘹亮的“山梆子”,把自己被世俗累坏的身心扔到戏台上,完全沉浸其中,脸上的褶皱里都洋溢着幸福,那个画面,真美。 现在,还是记忆里的小院,一方青席,一曲秋月,一缕清风,仰望星空,我听着流行歌曲,奶奶依旧喜欢听豫剧,还总叫着我一起听,我觉得戏曲太老土,不愿意去看。同处于一间屋子,奶奶和我似乎隔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长河,这个画面,真写实。

在流行文化尤其是外来嘻哈文化的冲击下,戏曲文化确实面临着“曲高和寡”的窘境,不少艺术门派都遭遇“传承难”、“年轻人不关注”等难题。

众所周知,戏曲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解读地域文化的编码,它就像方言、地标建筑与地方美食一样,是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城市的代表。听到“老铁们”“锅包肉”“二人转”必然联想到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烤鸭”“长城”“天安门”象征着北京的文化底蕴;“延安”“女娃娃”“肉夹馍”诉说着陕西的历史文化。毫无疑问,戏曲更是地域文化甚至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京剧的雍容华贵,豫剧的慷慨激昂,秦腔的沧桑厚重,黄梅戏的轻盈愉快,昆曲的浪漫唯美等,这些梨园精华,穿过岁月洗礼,历经时光浮沉,是否能得以传承,重构乡土认同?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重点任务和措施。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这种“根”与“魂”作精神支撑。面对艺术与大众之间存在鸿沟的现状,与艺术同为认知世界方式的互联网,能为艺术做些什么? 广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平台,为弘扬国粹、传承戏曲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模式与推广平台。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京剧演员王佩瑜在短视频平台示范老生如何大笑,表现戏曲“无声不歌”的艺术特色,并拍摄成视频发起挑战赛 # 我要笑出“国粹范”# ,总播放量将近26 亿;一位来自河北廊坊的用户使用黄梅戏《女附马》作为配乐拍摄的视频,获得了100多万的点赞量;平台数据显示,豫剧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了5.1亿,点赞量超2032万,其中,参与“唱豫剧”挑战赛的短视频总播放量就超过1367万。“唱念做打”、宫调曲牌、梨园情怀有望成为新流行。

追着年轻人的脚步,将戏曲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值得关注的是,9月4日,中国戏曲学会、河南豫剧院宣布加入短视频艺术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艺计划”,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传播传承,以培养戏曲观众、打造戏曲未来,让已变成小众艺术的戏曲回归大众艺术本位。这样的举措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好渠道,据了解,为号召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在抖音平台积极创作艺术类短视频,“DOU艺计划”将为包括优质戏曲短视频创作者在内的优质艺术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抖音艺术推广官“认证,让短视频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梦。

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 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表示,大众被抖音激发戏曲兴趣的趋势非常可喜,现在的戏曲观众老年人多、青年观众少,让原本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戏曲变成了“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戏曲观众尤其青年观众大量流失、戏曲电视剧基本退出荧屏、新拍摄戏曲电影数量多但难入院线、电视戏曲节目收视率长期不高,抖音在这种背景下,行之有效地开展了戏曲传播,给了戏曲人很大惊喜。“我们非常珍惜这种惊喜,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将这种惊喜持续发展下去。”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表示认同:要鼓励和扶持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创作者,在抖音平台上持续产出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内容,在继承中求创新,以新形式、新内容让传统戏曲艺术更富生命力,增强年轻用户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认知和认同。 短视频平台的低门槛,让每一个观看戏剧演出的普通人,都可以拍摄一段短视频,进行戏曲内容的艺术生产,每一个观看戏曲视频的用户,都可以场景化的感受戏剧的魅力与风采。 DOU艺计划-短视频戏曲艺术传播专场 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骨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逐渐孕育了厚重博深、成就辉煌的艺术氛围。“中原文化,戏大于天”,这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言,也足以从中看出河南戏曲文化的底气。豫剧,极富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字正腔圆的艺术风格,或悲愤激昂、或激越明朗的格调,都给人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它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发出慷慨有力的音符,在坚韧平和的中原人心中开花,承载着真善美的艺术芬芳,正在搭载短视频平台超越时空传播在神州大地上,重构乡土认同。

您认为,戏曲要如何才能追上年轻人的脚步?欢迎留言讨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