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浅谈教师学生间的沟通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社会生活必不可缺的一环,而我们教师因为每天都要与学校的其他老师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结合我自身那还不算多的教育经验来说师生之间应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学生能够对老师说出一些自己心底的话语,是我认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距离,在这样的状态下师生之间自然能进行顺利沟通。对于如何做好这样的沟通,我认为要做好几点。
(一)修身立德,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佩服。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应该放在首位的事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修身就是修德,为人师表,教师应该用自己高尚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要想与学生顺利沟通,教师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形象,言行一致,如此方能令学生信服,方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二)以诚相待,用爱心、诚心换真心。
花草树木大都向阳生长,人也一样,喜欢被赞美,被鼓励。老师若能够以爱心、诚心去欣赏学生的纯真,必能找到足球值得赞美的行为。若发现孩子有值得赞美的行为之时,更加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无论是语言、肢体、眼神,还是动作、表情,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如此,师生关系便会融洽,心理距离便会缩短。
(三)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
单凭表面的举止是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做一位身旁的听众,有耐心的倾听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时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拉近彼此间心灵的距离。
(四)潜移默化,立榜样。
其实老师的日常种种行为,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经常对学生敷衍了事,学生也可能会养成推卸责任的恶习,因此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下,拉近师生关系,助力学生成长。
中心学校与教育局和基层学校的沟通技巧?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一、接纳学生
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老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然后材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教师的尊重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下课后,老师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由学生的话中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并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该生举起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尽量给他创造前进的机会;他没有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差而乘机教育:“如果你用心读书的话就能回答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努力些呢?”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话以后讥诮道:“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吼一句:“你真是无药可救!”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后的教课中则不给这位差生以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深深的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讨厌老师也讨厌学习!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二、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
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 。如果他的客人穿着鞋子躺在干净的沙发上。这位教师不会说:“你疯了吗?你怎么敢把你的鞋子搁在我干净的沙发上!马上把脚放到地板上来。如果再让我逮到一次,我就处罚你!……”事实上,这位教师会对客人说什么呢?他也许会这么说:“对不起,我担心沙发会被弄脏。”主人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师若能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师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些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三、有同理心
也有人将同理心称为换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碰到以下的事该怎么处理会比较有效。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四、真诚赞美
其实,许多教师都已经知道要赞美学生。关键是如何赞美,怎么样的赞美才会发挥效用?太笼统、太空泛的赞美,例如 “你是个好学生” ,“这道题做得很好”“你有进步了”等等也许并不能起到教师想象中的促进作用。赞美需要有针对性,具体而明确,并且有创意。
要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们如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则原本小小的一个长处可以得到加倍的发展,并且带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怀。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对于他们而言,教师的肯定往往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教师们对于决不能持放弃或厌恶的态度,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五、慎用批评
说到师生沟通,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师批评、教训学生。可以说,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教师训学生在师生沟通中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师们总是在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后才会想到要找学生。以至于一说到教师,学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个板着脸教训人的形象。为什么教师喜欢教训人呢?这难道是教师的职业病?
教师批评学生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啊!若批评不具备教育效用,那么就该摒弃。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未必一定要采取批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候教师宽容一点,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在学生们的错误或挑衅面前,教师应表现出成熟的风度,这不仅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矛盾,而且也会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下面例子中的教师就很好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成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 :“孩子们求学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 ,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是循循善诱的 ,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去对待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应能站在学生的位置上 ,以他们的情感去理解周围事物 ,把他们的欢乐、悲伤、忧虑装在自己的心里 ,与之产生共鸣 ,才能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最终达到师生沟通的最佳效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