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动与家长沟通
随着教学的深入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越来越认识到一件事情,要想学生取得进步,光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辅导方法,保证教学的一致性,使家长逐渐成为“教”的主体。要想和家长达成一致的想法,并且很好地践行下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进行沟通,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呢?
1、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包括优点及缺点,并针对缺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也要征求家长的意见,综合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与家长一起解决好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
2、对于溺爱型家长,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适度的表扬后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不仅尊重了家长对自己孩子感情,也能使家长从心理上接纳意见。指出学生的不足后,恳切的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耐心、热情地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做到切实反应孩子情况,不可隐瞒。
3、对于放任不管型家长,要多报喜、少报忧,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有前途的,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与期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这种家长相对是比较少的。
与家长沟通的话,首先要对家长有一些了解,同时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知道这个家长什么工作、文化水平、素质及修养、对学生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样会更容易沟通。
和家长沟通:
1.放平心态,以平和与理解的立场去谈话。理解家长的不容易,用同理心走进家长的内心。
2.语气很重要,与家长沟通时,不要语气强硬。温和如春风的语气能缓解紧张的气氛,让家长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行。在与家长谈话时,既要有高度的教育引领,又要有植根于泥土的教育现实。
4.多搭建沟通平台:家长会,电话交流,写纸条交流等。
与家长沟通要注意些什么?
一、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之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酝酿好自己的角色,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为了孩子好,帮助孩子进步的出发点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就会让家长心里没有距离感,不产生戒备心理,这样即使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和家长,家长也可以接受,也就不会挑剔,更不会闹得脸红脖子粗的。二、“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三、肯定学生,对家长要一视同仁。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也能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另外,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等各有不同。但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都是教育好孩子,所以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四、以理服人,用真心感动每位家长面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很苦恼,也很着急,他们迫切希望从教师那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将会增加家长对我们的感激和信任,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在与家长的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要委婉新教师面对的是比自己年长的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我们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这样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或“你认为怎样?”这些婉转、协商性质的词语,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 2、 要有针对性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位幼儿,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优缺点以及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需要家长的怎样配合等等,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让家长不着边际,听似全有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失望情绪,进而对教师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五、换位思考,用诚恳的态度以心换心好多教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
家园沟通时,首先要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其次,要肯定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真棒!妈妈真高兴。”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
再次,对家长要一视同仁。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最后,是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园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巧妙使用语言。首先,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其次,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如家长得知孩子在幼儿园里“闯祸”了,往往会忐忑不安的等待教师的批评,这时如果教师先不渲染孩子的“错误”,而是谈一些其他的话题,家长就会减少心理顾虑。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忍不住代替孩子向老师道歉,此时教师则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次,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