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围城》的若干问题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8-04 20:13   点击:12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围城》的若干问题

围城里面的“三分流水七分尘”和“天下只有三分月色”其实并没有其他的用意。

两句话的焦点都集中在“三分”上面

是钱先生在刻薄方鸿渐:原来说让她三分,现在也还是让她三分,没有错啊。只不过这原来的三分,是十分里面的三分;现在的这个三分,却是所有的三分。

就思想内涵而言,中书君提出的“围城思想”——“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钱先生无愧于“文化昆仑”之称。惜天妒英才,无缘得睹美玉全貌,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缺憾!

二、钱钟书的《围城》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

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中国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略为迂腐但在西方文化的感染下又显进步的思想。

三、围城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

四、方鸿渐与贾宝玉异同点有哪些?《围城》受《红楼梦》的影响之处有哪些?

如果把方鸿渐的命运完全归结到这围城,也并不妥当。确实,是围城使方鸿渐只能如此,但如果方鸿渐不是这样的人,则此围城对其就不成其为存在;或者说,这围城,是因为方鸿渐的存在才对方鸿渐形成的,是方鸿渐的“围城”。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方鸿渐是一位潜心于学业的人,他就不会从国外空手而归;如果方鸿渐是一位谨言慎行自律极严的人,那么鲍小姐再怎么诱惑也是枉然;如果方鸿渐是一位果敢而不优柔寡断的人,那么,他与苏文纨纠葛不清的关系也就会早早结束;如果方鸿渐是一位执著的人,他与唐晓芙就会演绎出一段动人的恋曲。同理,如果方鸿渐是李梅亭式的人,那么三闾大学正好会是他的存身之地;如果方鸿渐也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品”,那么,他与孙柔嘉也就不会时时发生冲突,反可能成为一段良缘。可惜,所有这些,都只是假设。正因为方鸿渐不是上述假设中的方鸿渐,所以,他也就只能成为围城中的方鸿渐。

    方鸿渐在自身与外界筑成的双重围城里冲撞、甚至是无抵抗地徘徊,贾宝玉却全不如此。他对自我清醒的认知与他的不肯放弃,仿佛构成了冲出围城的武器。这想来是为何贾宝玉不被内心的围城控住的原因之一。连贾政都说“你看宝玉何尝念书,他若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他那一种脾气也是各别另样”,他最终高中乡魁,是对世俗的交代,是在还他的“俗缘”。了却世事,便“归彼大荒”,这种潇洒,方鸿渐远不可企及。生存环境之于方鸿渐,方鸿渐之于自己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无法一一理清的复杂,方鸿渐内心世界的不知所以,二者之间那无法言说的纠缠不清而又血肉相连,就构成了古往今来永远无法认知的“世界”,构成了古往今来永远无法认知的“自己”,也就构成了方鸿渐那走也走不出去的“围城”。

    由贾宝玉读到方鸿渐,再回味书外的世界,更觉这种人生悲剧具有广泛的意义。回到开头的观点来看,方鸿渐和贾宝玉不可说完全相似,他们生活的时代及背景,更是完全不同;然而他们在成长进而成熟的过程中,在试图冲破围城的碰撞过程中,都遇到了如此相似的景况。我不知这“凶手”的帽子,该安在“国民”还是“人类”的头上,我只知反观现今,这人生悲剧还在上演!多少“海归”四方游学归来,反成为无处就业的“海待”;多少青春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本升研、研升公务员”的成材模式里磨灭了个性棱角,变成一模一样的“程式化产品”;又有多少人在城市的牢笼中奔走一生,却发现只是原地画圈……但,在这新时代更为高效的判定人“出息有无”的路子上,并非没有如贾宝玉般的勇敢豁达者,也正是这些人总在放出不一样的光芒,照亮着围城的内外。

    我现读高三,正处在上面所说“程式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渐渐觉到四面像有无形的墙,企图将每一个人都挤成午餐肉罐头样方方的好看模样。学习到困倦时看看窗外,这窗外的世间有多少方鸿渐,又有多少贾宝玉;有多少人被外界筑起的“围城”困住,又有多少人默认了这围城的存在反倒更不得动弹?如今是阅读引我深思,然而拿什么引所有人深思进而改变,或许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愿用《围城》结句作尾声:“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钟许是停摆了,但这落伍中,也或含着超前的寓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怎样丰富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