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一个有礼貌懂礼仪的孩子?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背后,是大人的长期言传身教与引导。其间,有困难、有曲折,但教育的原理就是滴水穿石,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收获到果实。 请看下面这些礼仪教育的反面事例: 孩子不跟人打招呼
林林7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但只要高兴,就大声地嬉笑、喧哗,而且,越是公共场合,越是如此。妈妈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人来疯。大人讲话时,大声地抢过话头,自顾自地讲。 你是我的老板吗?
7岁的小睿走过来,对正在跟亲戚闲谈的妈妈说,他想喝苹果汁。妈妈说,稍等一会,就去给你拿。然后又跟亲戚说起话来。小睿突然大叫道:妈妈,你给我闭嘴!
分析:是什么时候,我们可爱的孩子变成以上的样子了?如此没有礼仪、如此粗鲁缺乏教养,乃至表现得无法无天!不少家长说,都是跟儿童节目学的,像“你给我闭嘴”、“你是我老板吗?”这样随便对大人回嘴谩骂的话,充斥在现在的儿童节目中。但我们要反省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孩子第一次说这样的话时,我们是及时制止,还是一笑了之或不予理睬?有时候,我们在善意与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孩子的无礼与粗鲁。 孩子礼仪教育养成方案: 1、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
父母有意识地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教给他具体的做法。如对长辈说话时要使用“您”,早上主动向认识的人问好;分别时要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得到帮助后要说“谢谢”;对长者不能称呼姓名或叫老头,而要称呼“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别人工作时不去打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任意插嘴;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到别人家里不随意动东西…… 2、反复练习形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顺,孩子就不可能学会尊敬老人。 3、及时制止孩子不礼貌行为
让孩子明白,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要求,得不到好效果,比如“你从来不带我去公园,妈妈坏!”可以教孩子用积极的方式提要求,比如“咱们去商店买完东西以后能去公园吗?”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成熟,他就能用礼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
如果孩子在超市或商场大哭大闹,非要买一件东西,你想尽办法也哄不住他,怎么办?这时要心平气和但坚决地把孩子带出超市。找一个较安静的地方,把他放在一边,你看看报纸,等他安静下来。这时,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说好了今天不能再买玩具了,今天来买菜。然后带他回到超市里。这样,孩子就明白,自己哭闹是没用的。 4、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具体
“鼓励”应该贯穿于教养孩子的全过程。对那些已养成坏习惯的孩子,表扬就更为重要。家长应留心孩子的行为,尽可能地鼓励他偶然的礼貌行为。
不过,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你应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具体说明你表扬他的原因。家长们往往只说“好孩子!”“真不错!”实际上,应该具体地说:“你刚才要糖吃的时候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刚才排队等其他小朋友领完冰淇淋才自己领,做得真不错!”你的表扬要具体明确,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好表现会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应该坚持下去。 孩子礼仪教育补救措施: 已经“礼崩乐坏”,怎么办?
对那些没有礼貌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高他的情绪管理与沟通的能力,来达到有礼貌的目的。因为,孩子不懂“礼貌”的原因,有时并不是他不想去做,而是常管不住自己,或者他的表达有些问题,词不达意,导致了没有礼貌的行为。加上现在的孩子太过自我,情绪管理与沟通能让孩子不仅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别人。 小孩礼仪教育,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
想让两三岁的孩子举止有礼貌,就像从石头里挤出水来那么难。原因在于,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能力还在发育中,通常情况下,孩子很可能根本不听你的话。
在公开场合下应该注重哪些礼仪
(1)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体为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嘴、下愕微收;双肩平且微向后张,挺胸收腹,上体自然挺拔;两臂自然下垂;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脚尖张开;身体重心穿过脊柱,落在两脚正中。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而避免出现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2)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挺直稍向前倾,关节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脚间距与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在正式社交场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时,也不能随意把头向后倾靠,以免显得懒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体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庄稳重。但为了坐姿的正确优美,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勿箕踞」落座后两脚不要分得太开,女性这样坐尤为不雅。
②「勿摇髀」切忌摇晃大腿。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应朝下。
③ 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处处要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④ 落座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摆,给人以不安分的感觉。
⑤ 坐下后双手可相交搁在大腿上,或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手心应向下。
⑥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这是非常失礼的。
⑦ 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⑧ 在社交或会议场合,入座要轻柔和缓,坐姿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更要小心别带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尴尬。
总之,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
(3) 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从容」。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情况下,对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 见尊长时,要「进必趋」,即快步走上前,显示对长辈的尊重。
* 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走入无人的房间要提醒自己「入虚室,如有人」,行为与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乱走乱动。因为「君子慎独」,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