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理智与情感结局?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10-25 03:47   点击:16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理智与情感结局?

妹妹是感性热烈,不在乎世俗的约束,而姐姐是理性克制,在乎礼仪和体面,两种不同的性格,却有一样幸福的结局。

我想那个跟姐姐说爱德华跟她有婚约的女人,她是和爱德华的弟弟串通好的,在舞会上就能看出来她和爱德华的弟弟是认识的,他俩的目的是让爱德华因婚事的承诺而被他母亲取消继承权,进而继承全部的家产。这一设计表面是他俩人的阴谋得逞,实际上是巧妙的帮了爱德华和姐姐的忙,既帮助俩人冲破穷富地位的差距,还成全了他俩的爱情,也成全了爱德华自由的本性。

二、怎样评价李安版《理智与情感》和BBC版《理智与情感》?

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小说最好的呈现

·邑人电影院

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电影《理智与情感》,1995年拍摄,李安执导,由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曾获金熊、奥斯卡等奖项。

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第一位女作家,我只读过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题材范围有限,人物寻常,没有善恶较量,情节冲突起于男女青年的个性,傲慢、偏见等,误会曲解,节外生枝。最后事实明朗,隔阂消除,花好月圆。

莫说同时代展开宏大叙事的狄更斯、萨克雷,比起勃朗特姐妹之作的跌宕诡异,也显得风清云淡,大致算是小女人文学吧。

时代不同,审美趣味变化。到了20世纪,生前不太出名的奥斯汀,越来越被看好。有人说:几次趣味革命下来,文学品味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这评价,太高了吧?

她生活圈子狭小,生在乡下。文学创作的视野,只在熟悉的小天地里,“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足矣,以婚恋为主要题材。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半世纪之后,少时的游戏之作全部出版,六部小说。

不得不承认,有些作家,有些作品,真是写给后人看的。李安拍此片,无疑有这样的背景。

《理智与情感》是女作家的第一本小说,写于1797年,1811年才出版。与拜伦的一夜成名,没法比。

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姐妹俩爱琳娜和玛丽安。父亲临死,叮嘱长子约翰,照顾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和继母。可这儿子窝囊,怕老婆,老婆芬妮又不是善茬。

夫妇俩从伦敦来到诺兰庄园,继承财产。没几天,芬妮叫来弟弟爱德华,准备接管。母女四人打算投奔远亲。不料,温和厚道的爱德华,与大龄剩女爱琳娜一见钟情。芬妮慌了,赶紧打发他走人。

母女们寄人篱下,詹太太和约翰爵士人虽热情,但太闹,整日聒噪。玛丽安躲去弹琴唱歌,来了位退役上校布莱登,一下被美女征服。

玛丽安嫌人家老气横秋,不搭理。有天在外不慎扭了脚,一个小伙骑马遇见,二话不说,抱起她淋雨送回家。她一下迷上帅哥,二人坠入爱河,缠绵甜蜜。忽一日,帅哥卫乐比找个理由,去了伦敦。

不光妹妹,姐姐也心灰意冷无精打采。有个姑娘露西,对爱琳娜咬耳朵:你嫂子的弟弟爱德华,与我五年前私订终身,千万别说出去!

这位史小姐咋看都不顺眼,我俩(和晓瑜)认定她是芬妮的探子,让爱琳娜死心吧。后来的剧情,证明现代人脑洞有点大。

詹太太看姑娘们不开心,带她们去伦敦,找心上人。舞会上,爱德华没露脸,傻乎乎的弟弟罗伯来顶包。卫乐比没事人似的,撇清干系,身边另有个姑娘。

玛丽安大受刺激,却放不下。有事来京的布莱登,送姐俩回乡下。

玛丽安一回去,就发疯似地跑去看卫乐比的庄园。瓢泼大雨中,布莱登找到抱回来,又请大夫,又接母亲,跑前跑后。

玛丽安大病一场,差点儿没命,这才看清,与布莱登好了。爱琳娜则把一切埋在心底。有天爱德华来了,一家子喜出望外,她却淡淡地打发走。老二追问,这才和盘托出。姐俩互相指责,一个太冷,一个太热。

仆人传来爱德华与露西结为连理的消息。又一日,爱德华再登门,爱琳娜不动声色送上祝福。对方说,自己还是单身,露西跟他弟弟对上眼了。爱琳娜喜极而泣,大放悲声。

最后,两姐妹幸福地披上婚纱,各有所依。

就象书名和片名,爱琳娜节制理智,玛丽安感情用事。但是,理性或感性的姐俩,都不顺,都演绎了一场“被迫认清世界,痛苦绝望”的人生成长之路。只不过,一个掩得风平浪静,一个闹得死去活来。

面对爱情困境和死局,哪种态度好点儿?女作家显然赞同姐姐。安德鲁.桑德斯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评道:“在她的小说里,通过对矫揉造作的讽刺,通过对克制美德的肯定,对十八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敏感、感伤和新浪漫主义关于适度激情的主张,给予了连续不断的抨击”。

这种浪漫激情的滥觞,恐怕是由卢梭开的先河。到了拜伦,达到顶峰。越亢奋浪漫,命越短——陈述事实,持续不久。激情燃过,一地灰烬。理性,终究占了上风。

奥斯汀在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时,有此看法,不象容易浪漫的女性,比拜伦雪莱,更像矜持庄重的英国人。

不过,按现代健康理念,太压抑内省,易患癌症,不足取也。妹妹比较象现代人,喜怒哀乐,个性张扬,但太投入,为了一个薄情郎,几乎把命搭上,还连累家人,更划不来。

片中,还有一层显而易见的对比,就是城乡镜头。凡乡村画面,皆青葱盎然,静谧幽美,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到了城里,嘈杂喧闹,上流社交场合,也是摩肩接踵。甭说身临其境,看着就难受。相信多数现代观众,都会像爱德华,“只求平静安逸,”恨伦敦,喜乡下。

显然,这是导演的二度创作。虽然我在国外看到的景色,的确如是。只是,老了图清静,搬到乡下无妨。年青人要完成学业和成就事业,只好扎到人生竞技场中打拼。女作家也在25岁时,离开了乡村。

为何奥斯汀能在一百多年后,被人重新发现和赏识?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已然淡化情节,不再起承转合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为痕迹太重,而是尽可能还原琐碎平淡一地鸡毛的生活原貌。人生哪有那么多戏剧性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

奥斯汀笔下,人物少,活动范围小,与意识流作家福克纳不谋而合:写好地图上邮票大一块地方即可。经历了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20世纪,人们不再对理性抱有多大期待,任由难以确定和把握的“偶然性”(存在主义哲学)摆布,在人生之旅中无望地漂泊,寄情于简素平淡的归真返朴,不再雄心勃勃实现这个那个宏愿。

再者,尽管奥斯汀推崇理性的生活态度,但她细腻刻划普通人心理的艺术性,超越了其理念前提,逼真地再现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微妙。

尤其是怎一个难字说得清的爱情,不是感性或理性对待,就可得到正面或反面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因素和捉摸不定的主观情绪,影响着爱的生发、渐变、结果,催生着它的纯度、深度、温度、牢度、什么什么度……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我也说不清。说不清就对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理智与情感导演?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华语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

四、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五、理智与情感你怎么抉择?

有的人认为一见钟情只需要0.3秒,因为也许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举动、甚至仅仅只是一句话,便可以让人确定你就是那个对的人,你就是那个我在等待的人,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在爱情中偏向于情感的那类人。有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一见钟情,更加别说只需要0.3秒的一见钟情了,一见钟情也许倾心的只是外在的容貌,而不是内在的性格、品质、气质,他们认为爱情应该是平平淡淡的,是在两个人慢慢的相处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在爱情中偏向于理智的那类人。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对于爱情的看法。一种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激情,他们相信爱情就是在荷尔蒙碰撞的一瞬间产生的,在确定自己的感觉之后,他们便会像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地去追求爱情。也许他们并没有了解到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在爱情突然到来的当时,他们没有精力也并不想去想象了解对方不好的一面,他们沉浸在对方表现出来的那符合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的一面中。这也许就是爱情中的傻子吧!但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了解到对方的另外一方面之后,浪漫的表象可能会被打破,在撕破伪装之后,在了解真相之后,往往其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想象的。

而另外的一种却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不会主动地、迅速地表白,他们会在与对方相处时,观察对方,了解对方。他们认为,只有在了解对方之后,才能发现自己与对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一致,自己与对方的兴趣爱好是否相同,自己与对方是否有共同的话题。在爱情中,他们会考虑很多,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理智冷静得可怕,在知道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不喜欢自己时,他们会沉默着,将自己的感情深埋于心底。如果在知道自己喜欢的人将会和别人携手走完下半生,他们还是会沉默着,也许在别人面前,还会谈笑风生,但是在内心深处,在无人的深夜,他们也会独自悲伤。当然,这就是一种极端了,但这又何尝不是爱情中的傻子呢!

那么,在爱情中,理智与情感你会选择什么呢?不管怎样,当你轰轰烈烈地走向爱情时,要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处理理智与情感,聪明的女性,要学会什么时候应该理性,什么时候应该感性。你不用处处压抑自己,但也不要太过放纵自己。当爱情来临时,不必太过压抑自己,处处退缩,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吧!

六、理智与情感,章节概括?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姐妹,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七、理智与情感的结局是什么?急~~~在线等~~~?

姐姐和爱德华在一起了,因为爱德华的未婚妻后来因为爱德华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而嫁给了别人,妹妹最后嫁给了布兰登上校,因为在她看清威勒比的面目后发高烧时是布兰登上校守护在她身边,她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真心,总之结局比较团圆.

八、如何评价电影《理智与情感》?

面对感情,到底是更理性好还是感性好?

这大概是很多姑娘面临的问题。

1995年李安导演的爱情电影《理智与情感》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剧本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

姐姐埃莉诺性情持重内敛,明明对爱德华十分倾心,却守口如瓶,绝不吐露分毫,要不是爱德华找上门来,自己宁可坐困愁城,错失真爱——明明自己心里爱的山呼海啸,面上却云淡风轻。

妹妹玛莉莲娜则天真活泼,大雨中遇到前来救援的白马骑士威洛比一见倾心,从此火热的双眼只围绕在心上人的身上打转,对另一个追求者布兰登上校则冷若冰霜。对待感情,妹妹积极主动,热情如火,可惜遇人不淑,差点被渣男所骗。幸好最后布兰登上校揭开一切,不离不弃,并抱得美人归。

姐姐是理性的代表,矜持沉稳,却太过被动,只能等待另一方靠过来——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妹妹是感性的代表,明朗外向,大胆主动,“爱一个人当然就是要让他知道呀”,不过轻率之下容易失去判断,痴情错付,感情遭受巨大打击,差点丢掉性命。

看上去,好像理性和感性都是各有优劣,没有一个万全的解决方法。“自古红颜多薄命”,“英雄难过美人关”,感情本就是人性欲望的延伸,自古以来能够从容过情关的人实在不多,而且越是有灵性的人,越容易受伤,反而是粗莽混沌的人,却能平安顺遂的度过此关——当然,相较而言,他们大部分人也无法体会心有灵犀之人彼此间灵魂对话的美妙。

从根本上来说,情爱是反智的,情到深处,总是让人心醉神迷神魂颠倒,太清醒太理智的人大多无法享受这种滋味,但是也同时能够避免爱情的反噬,在感情中及时止损,保全自身。而放纵感情泛滥的后果就是自毁自伤,自暴自弃。

或许,爱情是人类自己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谎,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最容易中招,而其中对女性的毒性最深,很多女人终其一生都毁在这个谎言中。男人们大多经过短暂的迷醉之后都走出来,继续征服更多的世界,而女人如果将一生都投入多变的爱情,这该是多么的危险和悲哀。

坦白说这部影片并没有对此展开深度的挖掘和反思,仅是简单的呈现不同人物性格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已。作为一部爱情影片,该片本身情节其实比较简单甚至狗血,最后两姐妹都等到了真心守护的良人,结局皆大欢喜。

但是对台下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谜题:保持理性,沉溺感情,到底选择哪一项?

~~~~~~~~~我是分割线~~~~~~~~

anyway,其实上面只是随便发一些感想啦,真正想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在于,影片的风景实在是太漂亮了好吗?尽管搬离了豪华的庄园,但是村里的这栋小楼也是美不胜收。据资料说,李安在选择拍摄地点时煞费苦心,很多都是在英国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堡中拍摄的。

“剧组在英格兰多处国家信宅的房产进行拍摄,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的特拉法加别墅(Trafalgar House)和威尔顿别墅(Wilton House)分别给片中的巴顿庄园和伦敦舞厅取景。同样位于索尔兹伯里,建于18世纪的蒙佩森宅邸(Mompesson House则成了詹宁斯夫人豪华的联排别墅。位于南萨默塞特(South Somerset),建于16世纪的蒙塔丘特楼在片中作为帕尔默夫妇的克利夫兰大宅。还有一些镜头是在德文郡的康普顿城堡和格林尼治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取景。”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吧:

20岁的凯特温斯莱特,真的超美~

九、简.奥斯汀的 《理智与情感》?

重温1995年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作品中各式人物与精巧情节,虽时过境迁,在推崇快消文化的现在仍让人非常触动。

自从遇见,忘记自己

影片的主线是玛丽安娜的爱情挫折与蜕变。她是天真近乎愚蠢的,纯粹得毫无掩饰,又是感情饱满而炽烈的,被爱人威乐比抛弃后深深受伤,她无疑是情感(感性)的代言词,从指责姐姐埃莉诺的过分理智,到被奋不顾身的感情伤害后回归笃定。饰演玛丽安娜的凯特温斯莱特当时才满20岁,尚未因泰坦尼克号名声大躁,一脸的青春与润泽啊

英国多雨的午后,玛丽安娜与威乐比的相遇浸染着诗歌氛围,威乐比的相救有几分中世纪英国骑士风度的遗风。他们都喜欢莎士比亚的诗歌,

“Love is not love/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Sonnet 116).

(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哪能任凭抹灭/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但是这首诗从一开始似乎就暗喻了这场感情的欺骗结局。当姐姐指出不要在不了解时投入过深时,玛丽安娜自信的回答:

“It is not time or opportunity that is to determine intimacy;—it is disposition alone. Seven years would be insufficient to make some peopl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and seven days are more than enough for others.”

一往情深的玛丽安娜就像走入童话世界的孩子,他们一起骑马出游尽情欢乐,她毫不理会村庄中别人的指点碎语。她对威乐比的感情与专注毫不怀疑,后来只身回到伦敦的威乐比与富有的盖小姐婚讯传开后她还想替他辩解;直到收到威乐比的亲笔信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从来没有在这份感情中做出过任何明确承诺,这时的玛丽安娜由期盼、失望转入绝望,这场感情从一开始似乎不过是一场游戏,这是她难以接受的。

布兰登上校揭下威乐比的伪装:他的养女也曾被威乐比抛弃,她托付孩子后远去;被剥夺继承权的威乐比不名一文,因此急着与身价5000英镑的盖小姐成婚,从而保住家产。或许玛丽安娜并非一厢情愿,可是她此刻已经陷入过深。生下孩子的玛丽安娜来到与威乐比初见的地方,布兰登上校在雨中将她救回,几乎重演了当初的剧情。一场大病后她终于将一切留在了过去,从连绵的阴雨中回到阳光中。如观众所料的,从始至终关怀她的布兰登上校最终与她结为眷属。

无法说玛丽安娜最终的决定是否符合她心意,在婚礼中导演特意给了威乐比悻悻遥望的镜头,似乎暗示比起容易盲目的激情,持久与责任更为可靠。玛丽安娜从最初的感性与任性,到做出理智的选择,并不是表明情感浪潮最终究会褪去,被理智的止水所取代,毕竟布兰登上校所欣赏的就是她的独特个性。只是她的角色从无牵挂负担的少女转向了母亲,只关心自己痛快不是作者时代所认可的。或许理智与情感并非完全对立,在不同的心理权重时而倾向不同而已。

不打扰的关注

在影片中,毫无疑问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分别后从不打扰远去伦敦发展的爱德华,任由旅居乡下使詹宁斯太太八卦。从露西小姐口中得知原来他们早已私自定下婚约,她淡然不动声色。而后回到伦敦,百转千回终于再会,爱德华拜访时恰好露西在场,她最大程度地保持礼节,一句Mr. Ferras ,近乎客套与萍水之交。因此在爱德华婚约公布大家处于惊诧之时,她反而最为淡定。爱德华被愤怒的母亲取消继承权后,她仍转达朋友布兰登上校的帮助,使他满足成为牧师心愿,并能够完婚。

Emma Thompson扮演姐姐埃莉诺(左)时已经36岁了

埃莉诺的克制近似无情与冷漠,与妹妹玛利安娜就像一条线的两端,每一次玛利安娜的冲动与受伤都由她来抚慰,妹妹批评她:

“Always resignation and acceptance. Always prudence and honour and duty. Elinor, where is your heart?”.

她在家庭的位置是大姐,在被姐妹与妈妈赶出家族府邸生计捉襟见肘时,她需要精打细算维护一家开销;寄居篱下的生活中,她仍以高雅的气度与行止获得好名声,譬如饭对桌上世俗与聒噪的詹宁斯太太从不抱怨,与其成鲜明的对比是伪善的露西,后者一次次向她倾吐自己与爱德华的感情与其家族宠爱,造作与表演真让人作呕,最终在爱德华被取消继承权时投向他的新贵弟弟也算表里如一。

埃莉诺真的冷血与冷漠吗?当戏剧尘埃落定,被爱德华告知并未成婚,且他终于表白时,她积蓄太久的感情如溃堤洪水,伴随着交织的辛酸与释然而下,泣不成声,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时刻,再也没有必要为谁而割舍。不禁想起一句老歌歌词:“直到感觉你的发线,有了白雪的痕迹;直到实现变得模糊,直到不能呼吸,让我们形影不离”。两个重视责任的人,不负其他所有的人,唯独让彼此受尽委屈。也还好,他们在理智经过世事变迁的磨砺后,初心不改。

埃莉诺的情绪总是自我消化的,她的喜怒哀乐似乎不露踪迹,将关注投向了妹妹的情感痊愈,朋友家庭的圆满,让人感到安稳与信赖,因而总能够在关键时刻获得援助,上校对她们一家的出手相助与她本人离不开的。我一度以为这两人会走向一起,事实证明两个太相似而无我的人,很难在彼此中找到寄托,因而只是朋友。

其实,布兰登上校也是理智的代言人,从始至终帮助三姐妹一家,最终使玛利安娜走出情伤并与其成眷属。上校大概从第一次见到歌唱中的玛利安娜时已倾心,对于逐渐与威乐比坠入情网的她只是任随与包容。隐忍的他曾经历过爱人与养女的悲惨故事,

“I knew a lady very like your sister—the same impulsive sweetness of temper, who was forced into a better acquaintance with the world. The result was only ruination and despair”.

或许他在玛利安娜身上看到了昔日爱人的影子。他相信让玛利亚看清现实只会毁灭她,历经岁月磨砺的上校给予玛利安娜的不是让她痴狂与忘我的激情,而是一份诚挚与温暖的关爱。(声音真的很酥啊)

Alan Rickman(1946-2016)

难得一笑的上校…很容易穿越到哈利波特#

不可逾越的障碍

影片的潜在线索是背后家族财力的变化。由于当时的妇女没有家族财产继承权,被逐出家门的三姐妹与母亲不得不寄人篱下,从高雅的上流生活到与白丁相交,沦为没有身份的乡下人。母亲们都盼望着孩子在一桩婚姻中飞黄腾达,爱德华母亲的期望与对姐妹一家的轻蔑,姐姐的犹豫与隐忍,威乐比的背叛,露西小姐的喜新厌旧,宴会中的谈资,都受到了财富或者说阶层的无形支配。虽然玛丽安娜由情而动,一开始家人对威乐比家世的谈论与兴奋也透露了对自身阶层的不乐观。

热情的约翰爵士与詹宁斯太太

在《简爱》中,简对罗切斯特也是始终保持克制与礼节,但是她足够勇敢地说出那段对白:

"Do you think I can stay to become nothing to you? Do you think I am an automaton?--a machine without feelings? and can bear to have my morsel of bread snatched from my lips, and my drop of living water dashed from my cup?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最后简获得叔父遗产而完成了阶级攀升,而罗切斯特因为家庭悲剧与大火而陷入困顿,简仍选择不离不弃,最终收获家庭完美结局。作者以财富地位的置换似乎要证明爱的超越性,然而大团圆是建立在女主的阶级提升与忠贞前提上的。

类似的,《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与爱德华终成眷属虽然不是在女主阶层改善的前提下,却是在爱德华被剥夺继承权,且凭借埃莉诺帮助获得教职之后达成的。威乐比因为维持阶层的焦虑而背叛感情,露西小姐因为改善阶层的欲望而令攀高枝,似乎都证明了阶层的不可逾越性。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与归属,也就产生了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心动,让人叹息。

十、理智与情感中的好句子?

1、我今天来这里并不抱任何期望,我只是想告诉你,我的心将永远属于你?

2、在她看来,感情本身既然无可非议,要想加以限制,不仅徒劳,而且是理智对种种庸俗错误观念的可耻屈服。

3、艾利洛有时厌烦那种过分殷勤的安慰,于是安慰自己;要安慰人,尚好的心肠远没有尚好的教养来的更重要。这时,只有蒙得尔登夫人不说一句话,倒使艾利洛心里稍微感到慰藉。

4、感情上的变化,感情上的根本变化——不,还是别乱想了,因为青年人满心狂热,无可奈何改变主意,取代它的总是庸俗而又危险的观点!

5、婚姻,只考虑家境是荒谬的;不考虑家境是愚蠢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