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具象化是什么修辞
通感。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可感化。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作文中通感的句子
浅议写作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就是把人的多种官能感觉转移沟通,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彼此交互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沟通,也有人把它称作“移觉”。本文笔者谈谈通感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写作 通感 比喻拟人
通感是人们在写文章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记叙文中运用通感的方法,可以增强描写的形象性;诗歌中运用通感的方法,可以增强诗的美感。通感能够把事物之间特殊的内在联系沟通起来,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谈谈通感在写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一种感觉修饰另一种感觉
这种用作偏正结构形式的通感,是把一种感觉作为另一种感觉的定语成分,从而把两种不同的感觉相沟通。
例:(1)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杨万里《绝句》)
(2)我将深味这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以上例(1)是用作定语移觉在诗歌中的运用。用“红”来修饰“声”,视觉与听觉相沟通。例(2)是用作定语的移觉在记叙文中的应用。“悲凉”是一种内心感觉,用视觉的“浓黑”来修饰,沟通了两种感觉。
(3)他躺在地上,痛苦地抽搐着身子。
(4)上课了,小明匆匆跑进来,沉重地喘着粗气。
以上两个例子是用作状语的移觉在记叙文中的应用。例(1)中,通过用内心感觉的“痛苦”作为视觉的“抽搐着身子”的状语,实现了感觉的转移。
例(2)中,通过用属于触觉的“沉重”作为属于听觉的“喘着粗气”的状语,使两种感觉沟通了。
二.用一种感觉比喻另一种感觉
就是通过运用比喻词把一种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来。
根据比喻的不同类型,这种形式的通感有下列两种情形。
1.用作明喻的通感。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坪,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以上是记叙文中应用明喻移觉的两个例子。因为出现比喻词“仿佛”、“似的”、“象”,一眼就看出是比喻句。例(1)中,以“歌声”比喻“清香”。这是听觉与嗅觉的沟通。例(2)中,以“乐曲”比喻“草坪”。这是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转移。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
以上是明喻移觉在诗歌中应用的例子。例(3)中,诗人极写“愁”之深重,用江水东流作比。神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诗的境界顿出。这是内心感觉与视觉沟通的结果。
例(4)中,诗人用有形的星光来描写无形的歌声带给人的喜悦,视觉与听觉相沟通。比喻新颖,艺术效果倍增。
2.用作暗喻的通感。
(1)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
(2)她滑滑的明亮着,——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上是记叙文中应用暗喻移觉的两个例子。尽管文句中没有出现比喻词,但不难看出是在进行比喻的。例(1)中,建筑物色彩的浓淡、位置的高低错落,是看到的。音乐的“和谐”“节奏”,是听到的。作者用暗喻的方法使视觉与听觉相沟通。
例(2)中,用摸一摸鸡蛋清才能感觉到的那种“软”、“嫩”来暗喻一眼就能看到的“明亮”的光,视觉转移到触觉上来了。
三.把通感方法与拟人化方法结合运用
这种形式的通感,就是运用拟人化手法进行感觉的沟通转移。
例:“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我爱这土地》)
河流悲愤、风激怒、黎明温柔,这是运用的拟人化手法。诗人赋予河流、风、黎明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诗句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同时,诗句中也运用了通感方法。河流、风、黎明,是看到的事物。悲愤、激怒、温柔,是思想感情。这里内心感觉与视觉之间的转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