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察人心三个方法?
体察人心的三个方法是观察、倾听和沟通。观察指的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倾听是指用心聆听对方说话,关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信息;沟通是指与对方建立真诚的交流,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这三个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协调合作。通过观察、倾听和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识别和处理他人的情绪,更好地处理冲突和问题。因此,体察人心的能力在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发展和成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曾国藩识人用人心法要诀告诉我们如何体察入微、洞悉人心?
曾国藩,晚清第一大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大名臣,八斗君认为曾国藩能取得成功与其十分重视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虽然历史(包括现在)对其功过褒贬不一,但是关于曾国藩精于相人,广纳人才,知人善任的故事广为流传,值得学习。
俞樾《春在堂笔记》曾说:“湘乡出入将相,手定东南,勋劳之盛,一时无两,而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淮军初立时,李鸿章曾带三个人往见曾国藩,听候派遣。适值曾国藩饭后三千步之时,李鸿章入内,令三人鹄候于外。及三千步毕,曾国藩入内休息,李鸿章即请传三人。曾国藩说:“不必传见。”李鸿章惊问其故。曾国藩答道:“一人俯首不敢仰视,此谨厚之人也,可任保管之责;一人值余面则正视不苟,背予面则左右探视,乃阳奉阴违之人,不可任事;另一怒目注视,始终挺立不懈,此人功名事业,将来不在你我之下,可寄以重任。”后三人果如曾国藩所言,而那位可以寄予重任的人,就是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此事一出,海内之士,无不佩服曾国藩善于“观人”(善于识人)。
下面,我们扒一扒曾国藩的相人,识人之术。
相传,曾国藩临终前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吐尽毕生的心血写成《冰鉴》一书,这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一部传世奇书,书中记载了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和喜爱。
《冰鉴》一书内容过多,不再赘述,网上有正文,译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自行脑补。
曾国藩曾对其自身的相人用人之术进行总结,共整理出八句要诀。曾国藩通过八句话,四十字向我们完整的表达其如何相人以及用人之术。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正如看京戏的时候,脸谱一出来就知道这个人是奸臣还是忠臣。相术上讲,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头,一尺之头不如一寸之睛。所以看一
个人,除整体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长得正。这也是看人最基本的方面。
第二句话是“真假看嘴唇”。口为出纳官,不嫌大。口德、口贼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极。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嘴唇:两唇相副好文章,如果上唇盖不住下唇,男必多诈,女必克夫。口像鸟嘴最难交,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决计和他分手,就是看出他长颈鸟嘴,不可共享安乐。史书上记载,汉代老妇人许负,就是凭周亚夫的口,相出他必将饿死的:相法说,有横纹深入口内,必然饿死。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咸丰四年初,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因湖广总督吴文?奏调,率三百人进入通城途次,得悉吴已战死黄州。曾国藩当时尚不知吴已死,写信称其来,“为甄师(吴文?)喜,为两湖喜。又接庐州失陷,岷樵(江忠源)殉难之信,为天下忧,为吾党忧”。随即向清廷上密疏,称赞“胡某才胜臣十倍,可大用”。胡遂成为曾的部下。但后来胡最早得到封疆之任,“谨事文正,交欢文恭(官文),推美让功”,“中兴之烈基于此乎!”胡去世后,曾国藩私下与心腹幕僚赵烈文谈话时还说:胡林翼是英雄一类人物。而咸丰十年五月胡林翼给曾国藩写信说,少荃如论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曾、胡两个人给李相面,都说李鸿章是属大富大贵之相,是一个福将。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一个人能不能长享富贵,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在私下跟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第一苦命人。薛福成也相出胡林翼是苦瓜脸,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即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够长久。(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我们通常讲人活一口气,寿命长的气长,寿命短的气短。这个气就是精气神。而精是有形的东西,气和神是属于无形的东西,但气和神这种无形的东西都要靠精来支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精又由肾而出,所以一个人肾衰竭了,人的精没有了,气和神随之而散。康熙晚年有一句名言,他说自己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心为天下耗其血,神为天下散其形”,所以曾国藩说富贵看精神。
第五句话叫“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实际是相手。古书有四肢象四时,五体象五行的说法。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足是千里马,我们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书讲,足者,上载一身,下运百体。足代表良马,代表地。足以平、厚、正、长为贵。清朝时每有大的战争发生,要选好马匹,大多会从蒙古、西北这两个地方选。鉴别马匹好和坏的一个标准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中,先到达这个地方的就是好马,而没有到达的这些就被淘汰。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有的人就是无风无浪、无灾无难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则是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终有成就。这就属于有风波的那种人。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他说有无条理,通过语言能够看出来。而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语言,包括各种汇报、报告等。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最离不开的就是我们的文字。文字有很多是属于报告之类,报告有没有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曾国藩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口头语言,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三、体察民心意思?
体察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汉书·息夫躬传》:“﹝人君﹞推诚行善,民心説而天意得矣。” 宋 苏轼 《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诗:“先王旧德在民心,著令称忠上意深。”《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秦穆公 乘民心之变,命 百里奚 兴兵袭 梁 ,灭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试翻 明 末的野史,就知道 北京 民心的不安,在 李自成 入 京 的时候,是不及他出 京 之际的利害的。”
四、体察民情对联?
1、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考虑众况了解众心踏踏实实替大众办事
2、上联:接地气 心中有民 体察民情好镇长下联:干实事 脑里多才 推动村改勇担当横批:迎难而解
3、贤大夫,聚敛体察民情 明月一湖金色梦 春风千笔绿颜诗 漫长一生,含辛茹苦,勤俭持家,家业兴旺 悠久岁月,呕心泣血,相夫教子,子孙贤德
五、体察民情诗句?
1.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苦辛吟(唐)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3.悯农二首(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蚕妇(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5.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6.蚕妇(唐)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7.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8.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许州西湖(宋)苏轼
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
来従古城角,夜半传新响。
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掌。
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
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
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
醉客卧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
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
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
10.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六、体察与洞察的区别?
一.体察
基础释义
体验和观察:体察民情。
详细释义
1.体会省察;体验观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则其敬也,莫非体察在己实事,见面盎背,临渊履冰。以伪自盖者,能之乎?”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两个人不管彼此如何称呼,都可以使人体察到那种极其深厚的、无比关切的阶级感情。”
2.实地考核;亲自考察。
元 曹瑞 《留鞋记》第三折:“着我扮做个货郎,挑着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京剧《串龙珠》第十二场:“望大人细体察鉴明此冤。”
3.体贴照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 姚安公 亦不以常媪遇之。余及弟妹皆随之眠食,飢饱寒暑,无一不体察周至。”
例句
1.乾隆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倾听民声。
二.洞察
基础释义
观察得非常透 彻、清楚:洞察是非。
详细释义
深入、清楚地察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彼异端也,尚能洞察其徒心术之隐微,而提撕警策之,吾儒职教者有愧矣。”《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天道昭昭,纤毫洞察。” 柯岩 《奇异的书简·她爱祖国的明天》:“﹝我﹞知道她是能洞察孩子思想感情细微变化的优秀辅导员。”
例句
1.丹丹对事情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七、体察民情入户意义?
体察民情入户能够深入了解民意,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对做好新时代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国家公职人员需要倾听民生,体察民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了解群众想要什么,盼什么,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
八、体察入微什么意思?
成语:体贴入微
【解释】: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示例】:这却全在美人心意上着想,倒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关怀备至、无微不至
【反义词】:漠不关心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九、体察他人辛劳的古文?
关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十、关注社会体察人生的诗句?
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密州知州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到了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苏轼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绪飘向千里之外,凄凉的话语无处诉!.十年间鬓发如霜,即时相遇,你好能认出我吗?也梦里你还是就是摸样,小窗旁对镜梳妆!凝望许久只是无语唯有眼泪亦然滴落千行!另人断肠!月亮把银光洒落在你的坟前.应该是长满小松的山岗了吧!
(苏轼19岁时与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苏轼30岁时,王弗去世,享年2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11年.,王弗兰心蕙质.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二人郎才女貌,王弗的突然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即时有了新的妻子也难忘与王弗的恩爱之情,怎不让人感怀,怎不让人钦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