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来回答,恕我
直言。
学生的求知欲是来自多方面的。
一、来自家庭。
有的父母从小教育、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并且言传身带。
这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爱读书,求知欲強。
举例说明,有位家长是七零年北京某大学毕业生。正赶上动乱年代,在校学的知识很少。
参加工作后,深感知识储存量太少,所以每天坚持自学。自学专业知识,自学英语、德语、日语。最后评上了正教授。
他的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下一代,她的女儿经常学习到深夜。怕影响家人,到卫生间、阳台去学。冬天悟着棉被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父母怕把身体搞垮。为此事发生争执,找我(大姨妈)劝说。
她说,大姨,学习是乐趣,累吗?
我深深被感动,超人的毅力,值得敬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登上最高学位。
二、社会影响。
动乱年代,读书无用,臭老久。所以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学习。许多学生也不愿意学习,愿意当兵,当工人。
现在也有些家长认为,挣大钱的不需要太多文化,让孩子早早做生意!
三、教师的任务是育人。
唤起孩子求知欲是教师本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求知欲望,怎能好好学习呢?
所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增强求知欲。
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多费心,多表扬,多照顾,吃点小灶。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如果能让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习了,这就是老师的本领。而不是一下子成绩提上来。
文革期间刚刚复课,中学生也就小学低年级水平。
有位学生劳动表现突出,上课就睡觉。他说,老师别逼我了,让我跑几圈都行!把我逗笑了。
以后我让他当我科代表,拿送仪器。我说,实在不会,听不下去,你别睡觉,给老师照写几个字好,几个公式。
他真的有变化了。
我体会,他的变化不是用说教,不是用知识,不是用強硬手段,而是用(爱)换来的。有时强硬,是不能奏放的!
以上是我从教的体会,供参考!
。
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老师肯定有真本领,学生一定会喜欢。求知欲望就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感兴趣了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就高。
只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老师,才能想方没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上课前准备充分,既背教材教法又背学生接受能力。讲起课来生动形象,学生易与接受,成绩突飞猛进。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学生就喜欢。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讲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