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红楼梦后四十回

228 2025-02-07 04:02 admin

一、红楼梦后四十回

有些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观点和想法都不同,所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相同,哪怕是仿写也会不自觉的带入个人的想法。但正因为各不相同,才具有特点。多看一些总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博览众家之长,以补自身之不足。

二、王熙凤没有文化为什么治家管人的本事那么强

首先要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水平需要综合评价,不是只根据文化一点来考量的。

1,王熙凤虽然没有多大学问,只是认识几个常用字,但侯门公府培养起来的小姐可不是浪得虚名。贵族对后代的培养是比较注重的,比如贾母就把家里的女孩都带在身边,以便于“素质教育”,且贾母带出来的女孩个个都出类拔萃。比如贾探春,一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只要有了机会,也可以对大观园来一场兴利除弊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更何况年长的王熙凤?

2,王熙凤比众姊妹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这一点可是不容小觑!如果单看这一点看不出日后王熙凤何以成长为公府大管家,那看看贾府的众位女主子的职责就明白了。贾母作为老祖宗自然是已经退居二线了,非决定家族命运大事不会亲自出面;可是第二辈为首的大太太呢,不光没有掌权,反而围了个小圈圈单独去住了;二太太年纪大了,只处理一些公侯往来的大事;如此一来,整个公府的管理重任都落在了第三背媳妇王熙凤的身上。所以为什么王熙凤自由假充男儿教养?完全是王夫人的深谋远虑啊!

3,除了姑妈王夫人这个神助攻,王熙凤还有一个巨大的靠山——王家。“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是怎样的泼天富贵啊!以至于王熙凤对自己的夫君、公府的二爷讽刺道:“把我们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贾家过一辈子的”!再加上舅舅王子腾屡次升迁,王家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王熙凤管理起贾家来自然是恣意随性,长袖善舞。

4,情商高。再有能力的管理者,也得讨大boss的欢心才能呼风唤雨不是?王熙凤就很明白这一点,而且她不是去讨好王夫人,而是越级直接去讨好贾府的董事长贾母。因为她明白,王夫人作为亲姑妈是肯定会支持自己的,所以讨好的重心是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真正权力的贾母。晨昏定省,捧茶侍宴,说笑话,斗骨牌,哄得贾母天天乐呵呵的,一日也离不开“凤辣子”,就连这个孙媳妇受了大儿媳的气,贾母也要派大丫头去关心关心。这么得宠的管理者,员工敢不听他的吗?

三、什么叫人物性格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 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所谓整体式的描绘,是作家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等。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绘,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裙带,两脚张开,像圆规。

所谓局部性的描绘,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老姑娘虎妞的形象描绘。

所谓烘云托月式的肖像描写,是作家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是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这样写不仅省力甚至有时比正面描写的效果更好。

人物形象不断丰满的过程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人物出场时的造势和渲染。如《孔乙己》中关于鲁镇酒店的格局,两种人喝酒方式的交代;《我的叔叔于勒》中关于我们家境的描述。②人物的一般性活动和特殊性活动,一般性活动是指作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初期或发展过程中让人物进行的大众化的与一般人相似的活动。此时的人物形象还不丰满,其本质的性格特征还未显现出来,如孔乙己在酒店喝酒的情形,于勒按照通常惯例被送到美洲等,所谓的特殊性活动,就是指人物在故事发展高潮部分时所应有的表现,此处能彻底的反映出人物的所有隐含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人物的不同于另外一个的“这一个”的典型性格形象。如孔乙己坐着用手走进酒店仍要喝酒;菲利浦夫妇大骂变成穷光蛋的于勒等,都是在高潮情节中才深刻地表现出的形象。③注意交代人物的最终结局或暗示其命运引人回味反思。

下面就以一些情节复杂的小说为例对自己的心得进行诠释。

编在高中课本第四册中的小说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别具艺术魅力的章节,其中塑造的王熙凤、林黛玉两位美女的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王熙凤在贾府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精明能干又深受贾母的宠爱,她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在如此重要场合迟到,并且如此没有规矩,在那样一个礼教森严的贾府如此放肆的喊叫,让人初尝“凤辣子”的辣味,曹雪芹在人物出场时的煞费苦心,独特的设计激起了读者对《红楼梦》里这一重要人物的极大兴趣,进得门来“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既显示了对新来的小姐妹的热情体贴,又表示了对老祖宗的尊重。“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若似这样一味夸赞黛玉,就会冷落了在场的众姐妹及王夫人等人,紧接着又说了下面一番话:“这通体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亲孙女,”就讨好了贾母及在场的所有贾家的人,王熙凤在初识黛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说会道,善于应承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性格跃然纸上。接下来再看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林黛玉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在出场前就有一段交代,她过去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是个钟鸣鼎食之家,初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种性格表现在随后的情节中,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事看来是小,但她决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又在座位事上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解释后方才入座。以上情节,很突出地表现了她小心谨慎的性格。关于她外貌,神情,凤韵的描写,如“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JX-*2。1〗〖HT7”,5〗厌〖KG-1〗面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之兮”则反映了她美貌高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物,闰土和杨二嫂,若能抓住这两个人二十年前后“变”的轨迹,就能为理解小说主题,主要人物的形象,开辟出简捷途径。少年时代的闰土“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长着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捏着一柄钢钗,奋力向一匹猹刺去。”还会讲无穷无尽的新鲜事,而中年闰土“头上一顶破毡帽,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最后只要了一个香炉和烛台,不说话只是不停地摇头,一个聪明,活泼、勇敢机灵的少年变得木讷,迟钝呆滞,深刻地反映了卒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的现实,杨二嫂年轻时,因貌美卖豆腐被称作“豆腐西施”,当年终日坐着安分守己,二十年后,却变得“细脚伶仃像个圆规”,走的时候还顺势拿走了“我”母亲的一双手套。她变得自私、贪婪,尖刻,恣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的现实。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征随着人物活动不断丰满和显现出来,若抓住人物活动的轨迹,联系其前后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情况,就能迅速的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小说主要内容开辟了一条蹊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