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企业管理:什么是负向管理,又要如何摆脱负向管理

183 2025-03-25 03:02 admin

负向管理三种形态

任何管理行为都是既有力度又有方向的,力度代表资源投入大小,方向代表投入产出比率(ROI)——也即管理效用。当ROI≥1时,管理行为效用显著,属于正向管理;当ROI≤1时,管理结果则与行为初衷互相背离,这就是负向管理。

按照管理结果与行为初衷相背离的具体情形,可以把负向管理分为三种形态:无效管理、过度管理和管理缺位。

“管也没用”——无效管理

如果用治病来打比方的话,高效管理应是药到病除;与之相反,无效管理就是没有疗效。

在一些大型垄断性组织中,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大企业病导致的无效管理普遍存在。更可怕的是,这种无效管理还常常不为人们所察觉、所重视。

当然,由于具体管理实践常常未引入精确的数理概念,导致一些管理行为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也使无效管理不易被人们及时辨识出来。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始终重视管理行为与行为效能的关联程度,识别无效管理其实并不困难。

“管过了头”——过度管理

过度管理是指组织在特定方面过度投入管理资源的行为。从数学角度来讲,如果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资源投入与管理效用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关系:

过度管理容易出现在组织决策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因为特别关注,所以管理资源投入必然较大,如果研判不准确,常常出现过度管理的问题。由于管理初衷、努力方向与预期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过度管理常常容易使人受到蒙蔽,难以及时、清醒地判别。

组织职能是一种有机组合,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此一时的重点职能,到彼一时则变成了次要职能。因此,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

“没人去管”——管理缺位

管理缺位是指由于对组织运行的若干领域缺乏基本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所导致的混乱无序状态。

就是常说的“没人去管”现象。

在一些组织中,主要在次要发展方向、偏门业务领域和辅助管理部门出现管理缺位现象。同时也应注意,在一些重要领域也会出现管理缺位。

出现管理缺位的原因很多。

▌一是暂时性的管理缺位。比如新建的十字路口在安装红绿灯、指派交警之前的交通状况。这种缺位如果不发生重大后果,人们是可以容忍的。

▌二是管理者感到棘手而有意回避的管理缺位。比如一些企业对核心研发人员之间的不良人际关系听之任之,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是发生在管理者所忽视、所轻视的领域。尤其是当管理者对本组织所处环境发生的巨大变革反应不够灵敏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比如进入信息化时代之际,一些传统企业未及时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就很典型。

一方面,无效管理触目可及,过度管理充斥其间,另一方面,管理缺位又并不少见,这就是导致一些组织的发展功能逐渐衰竭的病根所在。

负向管理五级成熟度对策

负向管理是负资产、负能量,其危害性可说是组织不可承受之重。构建科学的理论模型进行管理评估,并持续有序地提高管理成熟度,可以有效应对负向管理的各种形态。

一般来说,不宜跨越其中一个或几个步骤,这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如果这个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可以使管理沿着正确轨道行进并尽量消弭负向管理。

一级成熟度

管理系统化:防止肢体功能残缺

管理模型如同生物体一样,只有保持机体完整和功能健全,才能正常运行。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但在实践中,不少组织管理还是经常出现“缺胳膊少腿儿”乃至“没心没肺”的现象。

比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一般包括“引(进)、(使)用、(培)育、(保)留”四大内容。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按照彭剑锋教授的观点,至少还应增加一个方面——“退(出)”。

管理系统化,是提升管理成熟度的最低一个层次的要求。其实质是保持管理健康度,赋予组织以生命活力,像彼得·德鲁克说的那样成为“有机体”,从而能够敏锐地感知生存环境的变化,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地调适管理行为。这对于防范管理缺位尤其有意义。

A集团对H分公司的问题能够准确识别、清醒评估,说明这个集团的管理系统是健康的、有活力的。

二级成熟度

管理专业化:对冲“野路子”

在管理机能健全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管理成熟度,必须进入第二级——管理专业化。任何一种管理都是由若干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的。这些行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管理取向并影响管理成效。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今天,在其操作层面的任何一个维度上,都可以采用多种经过理论评估和实践验证过的工具和方法,帮助组织避免技术性错误。这是防范无效管理的基础。

专业考官会采取半结构化方式,提前精心确定考察要点、谈话内容、逻辑关系、谈话时间和特殊情况等,从而既能了解不同谈话对象相同方面的情况,又能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为组织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非专业考官则常常随意漫谈,想谈什么谈什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重点不同、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得到的谈话结果常常无法比对,材料难以取舍,最终也难以准确决策。

管理专业化是提升管理成熟度的硬实力。尽管管理者可能是其他方面的专家,但很少天生具有管理专长。管理能否实现专业化,是防范负向管理的难点之一。

对于像H分公司王董事长这样的技术官员,应当加紧进行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培训,尽量做到“专业管理,持证上岗”。

三级成熟度

管理规范化:抵制“乾纲独断”

要防止负向管理,仅做到专业化还不够。因为同一个管理行为,常常可以选择多个专业化工具、多条专业化路径,而且这些工具、路径还可能都能达到目标。

因此,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从中做出取舍,从而使管理行为不致过于频繁地转换,以降低交易成本。这就凸显出将管理提升到第三级成熟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管理规范化,目的是维护管理风格的确定性和一致性,使之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具体技术层面,尽管管理工具和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但却常常很难兼收并蓄。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组织中的实权人物,常常会因为越权越界违规用权成为负向管理的制造者。这样的管理者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套上笼头,否则难免与组织发展背道而驰。

从H公司的情况看,它们在议事决策、会议管理、审批制度等方面均缺乏一定之规,或者是尽管有规范,也被王董事长这样的“强人”所破坏,这是不合适、也是不允许的。

四级成熟度

管理精细化:杜绝粗枝大叶

管理精细化,是促使管理成熟度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一步。大多数负向管理特别是无效管理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因为系统不健全、操作不专业、管理不规范,而是因为用力不精准,最后导致出现“牛栏关猫”的现象。

因此,管理精细化的要害在于建立精准细密的管理行为体系,防止因为粗枝大叶而使管理行为失灵失能。

实现管理精细化,必须在组织目标一定的前提下,打造层层细分的管理行为四级架构——战略、策略、战术、技术。

战略是第一层级,是宏观的、长远的、高大上的;它之所以管用,是因为建立在策略之上。

上述四个层次越往下应该越严密、越精细、越科学,而且每一层级均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实践中,许多组织常常有战略、也有技术,但就是缺乏正确的策略、合理的战术,常常使战略成为空中楼阁,使技术成为一地砖瓦,最终两手空空。、

管理精细化,常常意味着需要引入精确的数理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过于细碎也易使事情走向反面。

例如,H分公司的王董事长在技术上管得很细,但有失琐碎繁乱。作为公司董事长,每天主要忙于具体技术协调,这已不单是管理过度问题了。

五级成熟度

管理创新化:警惕随意“换频道”

提高管理成熟度、防范负向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化。大多数管理创新实际是对既有管理模式的提炼、渐变和升华,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事物性质“激变论”,也不是主观随意“换频道”。否则必然给组织带来不适甚至阵痛。

管理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管理创新是有等次的。

打个比方,旧瓶装旧酒不是创新,但新瓶装旧酒则是创新,不过是低层级的创新;更进一步,旧瓶装新酒就是中高级创新了;自然,新瓶装新酒就是顶级创新。

对组织管理来说,哪种层次的创新最符合实际,就采用哪一种,并非顶级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有时候过于激进的改革创新,常常使组织成为“先烈”而非“先进”。

还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尽管人力资本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听起来比传统人事管理要高级,但是对许多工业化思维仍然占主体、互联网思维尚待时日的企业来说,可能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扎实的人事管理仍然是当务之急,向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过度只能是渐进的。

对于以H分公司为代表的传统企业来说,应对负向管理,推进管理创新,需要假以时日、一步步来,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