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情校史知识测试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博客!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关于校情校史知识测试的相关内容。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的重要性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是评估学生对学校历史和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这项测试,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学校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与其他科目的知识测试不同,校情校史知识测试注重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沿革、著名校友、校园风貌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展示了学校的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和热爱。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校评估自身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学校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
如何准备校情校史知识测试
为了顺利通过校情校史知识测试,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准备。下面是一些建议:
- 收集资料:认真阅读学校相关的书籍、文件和资料,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参观校史展览:学校通常会设立校史展览馆或展示柜,学生可以去参观,通过展览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 参加讲座和座谈会:学校会定期举办校史知识相关的讲座和座谈会,学生可以参加并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
- 组织学习小组: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分享和复习校情校史知识。
- 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学校历史和发展的信息,学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查询。
通过以上准备,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为校情校史知识测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的影响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的结果对学生和学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考试成绩可能会成为评选奖学金、申请国外留学和就业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测试获得的校情校史知识奖励也会增加个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对于学校来说,校情校史知识测试的结果将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程度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一定代表性。这将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加强校史传承的参考依据。
如何持续关注校情校史知识
校情校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测试而掌握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持续关注校情校史知识的方法:
- 定期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学校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 关注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及时获取学校相关新闻和活动信息。
- 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史知识竞赛和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热爱。
- 参与学校校友会和学生社团,加深对学校的联系和参与度。
- 利用互联网资源,关注学校相关的社交媒体账号,参与讨论和交流。
通过持续关注校情校史知识,学生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学校的认识,为个人发展和学校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
校情校史知识测试是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的准备和持续的关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校情校史知识,并发展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这项测试也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每一位学生在校情校史知识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校情校史报告会心得
校情校史报告会心得
最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校情校史报告会,深刻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这次报告会中,校方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让我对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校情介绍
首先,报告会从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开始,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学科设置等方面。通过报告,我了解到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校史沿革
报告会还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从创建初期到现在的发展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学校的成长历程。学校在各个时期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
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和教职员工都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子,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学校的校史沿革展示了学校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未来发展规划
报告会还介绍了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展望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学校将继续围绕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学校将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平台。同时,学校还将注重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总结
通过这次校情校史报告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增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奉献,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将共同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校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校情?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是市政府投资兴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立于2006年6月,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入榜“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先后荣获“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设有素质教育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创业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7300余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8000余人。
四、兰州交通大学校史校情?
兰州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教育局局长孟华兼任学院院长。
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当初,铁道部选定兰州市郊北山之麓的一片荒滩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初建恰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风沙、寒冷和饥饿的挑战,亲历延安生活的老院长贾冰岩、老书记周道远,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平整土地,修盖校舍,建造家园,走过了树木树人的艰辛创业之路。
昔日的荒滩而今已变成树木葱茏、绿草成茵的美丽校园,学校背靠的北山也不再黄土秃裸而绿树成片。来自京、唐两校的一批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勤勉敬业,矢志不渝,身体力行,使百年交大“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要求严”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至今。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铁道部“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的路风建设方针,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培养出一批批胜任行业工作的工程师。
在沧桑励洗的47年办学历程中,延安精神、交大传统、铁路路风相互交融,反复涤荡,凝炼成“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铸就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
学校建校伊始,根据铁路建设需要,成立了铁道建筑、铁道桥梁及隧道、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机械5个系,共设置了铁道运输、铁道建筑、内燃机车、铁道车辆、桥梁与隧道、铁道通信、铁道信号7个专业。
其中,铁道运输系、铁道电机系由北京铁道学院负责组建,铁道建筑系、铁道桥梁与隧道系、铁道机械系由唐山铁道学院负责组建。“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是要汇聚一流的人才。”
当年,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著名桥梁专家胡春农教授、著名铁道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机械专家张殿执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数学家赵祯教授等340多名教职工于建校当年从京、唐两校成建制地调入学校。
之后铁道部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从而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铁路特色专业的主干地位和专业师资的雄厚基础。
半个世纪来,学校各方面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校上下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齐心努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扩展资料
兰州交通大学始终秉承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等轨道交通学科专业群优势明显。
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结论,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入选教育部“2011-2012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83.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32亿元,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24亿元,图书馆藏书285.03万册。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在校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共487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525人,博士研究生346人。
高职学生2653人,留学生249人。有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中华武校校史?
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建于1992年,坐落于胶东半岛,螳螂拳和吴式太极就发源在这里。莱州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莱州中华武校是全国著名的武术培训基地,是解放军体工队、北京体育大学、山东省武术院等15所院校的实习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占地46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的大型武术学校。 2018年2月,莱州中华武校参与2018年央视春晚节目《旺旺年》表演。
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校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创建于1948年,位于湖北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具体为以下几个阶段:
追根溯源,中原大学时期(1948—1953)
1948年,为建设和巩固不断扩大的中原解放区,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和干部,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毅然决定在中原地区创办一所大学,并定名为中原大学。
1948年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10月,中原大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
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其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1950年,中原大学先后建立起文艺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和政治学院(后扩建为政法学院)。
院系调整,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53—1958)
1952年,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同年,国立河南大学经济系、私立中华大学经济系先行合并到中原大学。
1953年,遵照中南地区的院系调整安排,中原大学校名被取消,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为基础,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南昌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南华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等一批高等院校财经学科,成立中南财经学院,是当时国家按区域以大区命名并重点部署的中国四大财经院校之一(上海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四川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学院),直属高等教育部领导;同时,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主体,合并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的政治系和法律系,组建中南政法学院,直属司法部领导,是当时中国法学界著名的“五院四系”高校之一。
新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财经、政法类院校,荟萃了并入院校学术造诣较深、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及大量的图书资料[4] 。
五院四系,湖北大学、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时期(1958—1978)
1958年7月,教育部和司法部分别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移交湖北省管理,湖北省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组建湖北大学(今天的湖北大学是由原“武汉师范学院”改名而来,与原湖北大学并无关系),成为当时湖北省两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之一(另一所是武汉大学)。
在极左错误路线的严重干扰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在当时,北京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中国人民大学首当其冲,而湖北大学的性质与其极为相似,所以湖北大学在1969年冬天也面临被撤销的局面。
1971年12月,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顶住压力,将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保留财经专业,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成为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的“两所”(辽宁财院、湖北财专)之一。
冬去春来,湖北财经学院时期(1978—1985)
1978年,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领导,学院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
绽放曙光,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84—2000)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由司法部领导。
1985年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部属三所财经院校改变名称的批复”,湖北财经学院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 1988年10月,学校建校四十周年,邓小平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校园内的陈毅元帅半身铜像题写了“陈毅”二字。
1997年,学校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投资经济学被批准成为财政部部属高校首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数量位列部属高校之首[4] 。
继往开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0至今)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原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与中南政法学院(原中原大学政法学院)共同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组建。2004年11月,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正式组建。2005年9月,学校正式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11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学校正式跨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和EMBA项目通过世界三大商科教育认证组织之一——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7所获AMBA认证的院校。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七、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是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大学的校情和校史。这种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学校文化和特色的认知。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的内容一般包括大学的创建背景、校训、校园建筑、历任校长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学生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学校的了解,进而对自己的所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的重要性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首先,通过参与这种比赛,学生们将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他们需要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以及校园文化特色,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比赛中,学生们一般会组成团队合作,共同策划和准备比赛所需的资料和答案。这需要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协作能力。
此外,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比赛中,学生们需要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评委的问题,这既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他们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最重要的是,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参与比赛,学生们将更加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进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认同感。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何提高在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中的竞争力?
要想在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中脱颖而出,学生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学生们应该加强对学校校情校史的学习。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背景、校园建筑、发展变迁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记忆。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观校史馆等方式,加深对学校的认知。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准备阶段,学生们应该注意平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除了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情,学生们也要关注当前学校的变化和发展动态,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这能够展示自己对学校的关注和热爱,增加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最后,学生们在参加比赛时要保持冷静和自信。不要紧张和畏惧,要相信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表现,与队友互相鼓励,共同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结
大学校情校史知识比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学生们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锻炼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在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学生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对学校校情校史的学习,保持对学校的关注和热爱,并保持冷静和自信的心态。
八、校情组词?
校可以组词学校,校园,校长,校车。
情可以组词爱情,情事,情诗,痴情,情人,事情
九、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的重要性及心得体会
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场所,还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了解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学校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次,校情校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和特色,有助于他们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了解校史,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自身发展提供参考。校情校史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最后,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校的历史和成就,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优秀学术资源和环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对知识的热爱。
如何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
要想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校情校史意识,学校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组织校史讲座和展览,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 加强校情校史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 开展校情校史研究和调查,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 举办校史知识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校情校史的兴趣和热爱。
-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传统和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个人在校情校史教育中的感悟
在我个人的校情校史教育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我更加了解了学校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使我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并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明确的规范。同时,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也给了我信心和动力,激发了我努力学习��成长的决心。
其次,在校情校史教育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秀学术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这使我对学习有了更正面的态度和更高的要求,也让我深感到自己应该珍惜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最后,参与校情校史调研和活动,让我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索学校的历史和发展。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深入了解到学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并对学校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个人的校情校史教育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意义,并且通过学习和参与,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感谢您耐心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加了解到培养大学生校情校史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校情校史教育。愿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十、安徽师范大学校情校史?
1897年,清代安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安庆菱湖,揭开了安徽百年育人的序幕。
1898 年,清朝光绪皇帝谕令改为求是学堂。
1928 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
1946 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创造了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1974年,安徽师范大学建立淮北分校。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
1981年获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8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 同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集体”。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名次。2009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新增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体育学、中国史、工商管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12个学科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2014年起,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汉语言文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化学(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被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14年,学校被批准接受外国留学生学校资格。 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法学、历史学(师范)、英语(师范)、公共事业管理(师范)、学前教育(师范)、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理学(师范)、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师范)、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5个专业(类),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