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的人际关系表现咋写?
答: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小班社会领域目标?
1、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矿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责任感。
5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阶段目标:知道自已姓名、性別、年龄、了解自己身体基本特征和功能。学会自我保护,关受他人。熟悉园内环垸适应园内生活,离园和老师说再见。
三、为什么幼儿教师要建立人际关系?
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长关系。处理好每个关系,也是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也能升华幼儿教师自己对职业的满意度。
建立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同事友好相处,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家园共育,也是给每个幼儿做好榜样。
四、试举例说明幼儿人际交往有哪些意义与作用?
人际交往活动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人际交往对幼儿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 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其他幼儿等结成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幼儿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女儿)、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互相是同伴。这种变化使幼儿初步认识到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相互关系,逐渐了解各种角色相应的责任、态度、行为准则,逐步学会在与人交往时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等。这样,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意识就逐步发展起来,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2)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 幼儿的社会知识是通过与人交往而获得的。社会的信息主要通过家长或教师的过滤再传递给幼儿,社会的文化、道德、约定俗成的规则、标准等,都需要成人的讲解和传授,即使是幼儿的实物操作活动,成人适时、适当的指导对幼儿经验的拓深与扩展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二三十个幼儿在一起,带来二三十个家庭的不同经验,幼儿相互交谈所见所闻,相互比较模仿,游戏中相互启发影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
(3)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的小社会,幼儿在其中既实实在在地生活,又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情感的、知识技能的、态度的准备,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基础。如在幼儿园中与教师、幼儿交往的愉快体验,在交往中习得的合作、解决冲突、语言交流、相互沟通等经验和技能,不仅能使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过得愉快,而且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受益无穷。幼儿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完成父母给予的任务,在幼儿园里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形成的初步责任感、独立性、主动参与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以及劳动技能等,正是今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素质。
五、幼儿人际交往行为表述?
幼儿人际交往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行为表现。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亲子交往: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交往行为是他们最早的人际交往。幼儿通过与父母的交往,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也学会了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学会了合作、分享、协商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师生交往: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也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幼儿通过与老师的交往,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和合作等社交技能。
总体来说,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与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幼儿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六、幼儿园自理能力目标?
幼儿园的自理能力目标是指孩子在幼儿园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目标,以便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下是一些幼儿园自理能力目标的示例:
1. 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认识并称呼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
2. 自我照顾:独立进餐,使用餐具,掌握基本的用餐礼仪。独立如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 穿衣与梳洗:学习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整理服装。学会简单的梳洗技能,如洗脸、洗手、刷牙等。
4. 睡眠习惯: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按时午睡,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
5. 室内活动:能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自主游戏,整理玩具,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
6. 室外活动:积极参与户外活动,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7. 社会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物品,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初步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8. 情感表达: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懂得尊重他人,具有同理心。
9. 任务意识:能够遵守老师的指令,完成简单的任务,如收拾物品、打扫卫生等。
10. 自我保护: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避免危险,知道遇到危险时如何寻求帮助。
幼儿园自理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孩子逐步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七、幼小衔接目标?
孩子经过幼升小考试,马上就要进入校园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新环境、喜欢新伙伴、产生新兴趣、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是学习准备期将要达到的五个目标。
目标一:喜欢新环境
1.通过活动感受到当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2.喜欢自己的学校,对新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
3.熟悉学校的设施,会在校园里快乐自如地生活
针对这几点目标,学校将举行新生入学仪式,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知道校园的美丽需要我们用行为来维护,能说出自己学校的名称,知道校园中各功能教室及医务室、厕所所在地。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中,我们希望家长能强化孩子对学校的喜爱之情,为孩子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做好情感准备。
目标二:喜欢新伙伴
1.通过胸前和教室门上的班标,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
2.通过相互介绍,认识新同学
3.开始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4.通过活动,能与伙伴合作,体会有好朋友的快乐
老师会鼓励每个学生出主意,动手布置装扮自己的教室,知道班级就是自己在学校的家。要求每个学生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
幼小衔接的教学问题
1.在学习生活上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
2.在人际关系上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在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上
幼儿园教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小学教师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程的展开,首先授课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画按照顺序说了一遍,然后又把已准备好的一幅范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