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饮过量之酒。】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要喝过量的酒。从事上来讲,这是教导我们要戒酒。 《弟子规》上讲到,“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小时候当然不能喝酒,长大了在应酬的时候,也要尽量戒酒。一般世间人,实在是为了应酬没有法子,略饮一些酒,但是不可以过量,如果是喝醉了,酒后失态往往会乐极生悲,平常的品德修养可能会令人尊敬,但是酒后失态的话,可能把以前所建立的好的形象就葬送掉了。喝酒对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很多心脑血管的疾病跟饮酒有关,酒精有麻醉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有促发作用。所以也时常有听到,在酒席上酩酊大醉的,可能是当场就会倒下,或者是事后数日不醒,醒来之后要大病一场。至于酒后驾车会有危险,喝醉了会误事,这些就不在话下了,所以饮酒有种种的危害,能不饮则不饮,千万不能饮过量之酒。 ◎ 耽酒嗜色 丧家亡国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饮酒作乐的那些国君往往都会导致丧身辱国。比如商朝的纣王,是一个大酒鬼,历史上记载他饮酒非常量大,而且沉迷于酒色不能够自拔。他对生活享受要求非常高,在三四千年前,竟然就用玉来做酒杯,用象牙做筷子,还造鹿台、造琼室。他筑的一个玉台高千尺,在上面饮酒作乐。因为沉迷于酒色,使当时人心惶惶,国家大乱。 有一位忠臣,是王子比干,, 劝谏他,不要沉迷于酒色了。结果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发怒,要用残忍的手段来制裁王子比干。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七个孔,你是圣人,我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孔。”于是就把比干杀了,把他的心肝挖出来。这是沉迷酒色,刚愎自用,结果当然是丧身灭国。 后来,周武王起义师讨伐纣王。本来武王的势力很小,纣王的军队很强大,但是纣王失去了民心,而武王因为仁德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戴,所以很快就打败了纣王,推翻了商殷朝,建立了大周帝国。当时纣王败走,跑到了他过去饮酒作乐的鹿台上面,最后真的是四面楚歌,他穿上过去这些用珠玉做的衣服,然后自焚而死。所以说纣王是因为沉迷酒色而落得这种下场。 ◎ 酒后嗜杀 亡身丧国 上古时代,曾经有少数民族供养禹帝酒,他喝了之后觉得很甘美,但是马上警觉,“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他说,“后世必定会有因为这种东西而亡国的”。真的,纣王正是一个证明。 在东晋后期的北朝,北方十六国,有一个国王,是前秦厉王苻生。这个人也是嗜酒到了不可思议的状态,昼夜都在饮。饮酒必然乱性,就会发疯,所以他常常乘着醉意,横行霸道,杀人无数,朝野上下对他没有不害怕的。当时苻坚起兵讨伐他,把他抓住的时候,苻生还在酩酊大醉当中没有醒过来,后来被兵士杀掉,苻坚就建立了政权。苻生死的时候只有23岁,他饮酒过量的下场,是家破人亡。所以从事上我们一定要禁酒。 儒家讲究“不饮过量之酒”,而佛家讲得彻底,把酒当作五戒之一。五戒这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戒律,凡是学佛的人都要守五戒。杀、盗、淫、妄、酒,这是五戒。酒本身不属于性罪,喝酒本身并不能说它是犯罪,但是喝醉了容易犯杀、盗、淫、妄的罪,所以饮酒叫做遮罪。戒酒是遮戒,这条戒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防范造罪业的,所以中国古圣先贤都非常注重戒酒。 从心上讲,酒能乱性,让我们失智慧种。杀生失慈悲种,饮酒失智慧种,喝了酒就没智慧了。所以古德有说,这个是“迷魂狂药,烈于砒鸩”。砒是砒霜,这是毒药,鸩是鸩酒,就是泡了鸩鸟羽毛的那种酒,都是极毒的,一喝就会死的。古德把酒比喻成砒霜、鸩毒,而且比那个还要酷烈,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警醒,它是迷魂狂药。沉溺于其中,必定丧失智慧而堕落,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所以,当我们遇到酒的时候,马上要提起古德的教训。如果已经有嗜酒的习气了,要赶紧改正过来,如果还没有沾染,那千万不能去尝试。 ◎ 君子慎酒 持戒有德 汉朝末年,有一位君子叫邴原,他的德行学问与当年的管宁是齐名的,跟管宁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个邴原过去也是很喜欢饮酒,后来就绝酒不饮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你就不饮酒了?邴原说:“我原来也喜欢饮,但是知道饮酒会荒废道业,荒废学业,所以就把它戒掉了。”这种能够戒除习染之人,那是真正的有德君子,知道这样东西不好,马上把它戒除,所以他能够成就德行学问。 在现代社会,不仅酒能醉人,很多东西也能使人迷醉。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譬如说吸毒,包括抽烟,都会让人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网吧,也让很多青少年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还包括所谓的KTV娱乐场所,甚至有色情内容的娱乐项目,这些东西都能够让人丧失智慧,会促人堕落,都应当戒除。这都属于“莫饮过量之酒”的教诲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君子要处处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不能够沉迷于不健康的这些习染当中,而“玩物丧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