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静待花开--参加《父母的语言》共读营有感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9-15 09:14   点击:204  编辑:admin   手机版

静待花开--参加《父母的语言》共读营有感

    跟着3Q商学院读书营共读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现已经读完,感触颇深。

    1、有人一起读书,有陪伴,有激励指改,有竞争,觉得很有意思,平时自己读一本书挺费时的,这样跟着共读营一起读,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清族了一本书,挺好。感恩大家的陪伴和鼓励,谢谢!

      2、我是不太喜欢在人前表现的人,但是这一次突破自己在群里分享,我觉得很开心,这是成长,也是进步。给自己点个赞吧!

      3、《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其实给我们讲了好多教育孩子的点,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内化,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我们结合孩子和自身的实际进行运用。

      同时我有一个更深的感悟,就像樊登老师说的: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工程,而我们常常把它作为一个简单事情去对待,我们总喜欢有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复杂工程,你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哪个时刻因为哪事情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至于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就看他的造化了。

      另外我们总希望孩子的成长是呈直线式一直往上走的,我们会寄希望于教育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就像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写道:孩子原来花钱大手大脚,后来看到一次妈妈工作的辛苦,唯正判知道家长赚钱不容易,从此以后立马就变成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以前我常常疑问,那我家孩子怎么不是这样?她做事拖拉,我教育好多遍了,进步咋就不大呢,怎么就没有那种突然性的改变呢?后来通过学习,我才知道,也是樊登老师说的:孩子的成长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这中间还会有反复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家长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给他灌输好的,正面的东西,不断地强化这些向上的力,他才会越变越好。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艺术,让我们默默努力,静待花开!

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不同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千差万别?

为什么穷人家庭也可以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

为什么富人家庭的孩子普遍来说更容易成才?

达娜・萨斯金德博士,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不同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数量有本质的区别。其中,差别最大的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社会福利救济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多出3200万

因此,“3000万词汇倡议”由此而生,倡导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多含纤岁跟孩子说话。那么怎么样说话才是正确的呢?

本书也提出了解决方案---3T原则。

1.是TURN IN (共情关注)

以前听过一个很老的广告。“跟孩子在一起时,我5岁;和老公在一起时,我25岁;和下属在一起时,我35岁”。所以共情的意思是,我也是个宝宝啊,所以跟宝宝讲差不多的话。

(1)我会用叠词,比如“宝宝”、“抱抱”、“妈妈”、等“儿化音”跟孩子交流。

(2)会跟孩子做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游戏,比如躲猫猫,搭积木,然后夸张得大笑。

(3)会假装不懂得向孩子请教问题。

(4)“我”喜欢自言自语,喜欢喋喋不休,重复N次地描述一个物品。除非关于健康和安全,不然,少用指令性的话,多提醒,多用建设性的“平等”的对话。

2.是TURN IN (充分交流)

(1)比如描述洗澡的泡泡,可以叙述颜色,大小,数量,位置,空间,形状,过去,未来的变化,提问题。,,总之,父母描绘得越细致,次数越多,孩子就越能理解。

(2)比如,多在过程中称赞一个孩子的努力,而不要过多称赞他聪明。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3)比如,双语教育可以从0岁开始谈睁,这不会干扰他的语言能力,反而会提高。

(4)比如,让孩子做选择,让他选立即得到一个棉花糖,还是过10分钟得到2个。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5)比如,多请教孩子,多提引起思考的问题。

(6)比如,多向宝宝描述自己干的活,自己看得书,适当竖物让他给予帮助。

(7)比如,让孩子多阅读,多讲故事给你听,书上的(可以指着读),听来的,生活中的事。(8)不仅是数学和阅读,还有艺术。前者是规则的学习,而后者更是创造力。

3.是TALK MORE(轮流谈话)

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爸爸妈妈轮流谈话,就是谈的人多。

二是家长孩子轮流谈,也就是跟宝宝谈话,要有宝宝的回应,这样才是有效的对话。

4.是TURN IT OFF(关掉它)

现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经常看到孩子抱一部手机或者平板在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一部手机,让他自己玩,大人也省事。

但是,电子产品,它们既不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代替父母给予互动和回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