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记·大学》原文
【专业】《礼记·大学》原文
《礼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一本论述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探讨怎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的经典读物。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博客文章】重要内容
《礼记·大学》原文,是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工具。
关键字:原文、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原文,即指书中原文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儒家思想的基础。
深度解读
在阅读《礼记·大学》原文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智慧和道理。
应用场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我们都可以从《礼记·大学》原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例如,在教育子女、企业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其中的思想和方法。
【长篇】详细解读
《礼记·大学》原文,是一篇长达几百字的经典原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分析等方式,对原文进行详细的解读,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二、大学礼记原文
大学礼记原文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大学》第一章是《礼记》中的一部分,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以下是《大学礼记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上即为《大学》第一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和步骤。
在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德行的重要性被强调,其中明明德是修身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修养,才能成就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要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亲民即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做到以民为本、为民造福。
知止则能有定,定则能静,静则能安,安则能虑,虑则能得。这是一种心态和修行方法的指导,意味着只有保持内心平静、安定,才能有清晰的思考和做事的能力。
人的修身,需要从正心诚意开始,而正心诚意又需要先致知。在《大学礼记原文》中,提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通过测量、观察、思考,我们才能获取真知,进而修身齐家治国。
修身是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正心诚意是修正内心的态度和动机。只有心正身修,才能使家庭和睦、国家治理有序,最终实现天下的平安。
大学礼记原文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依赖性。只要人们能够按照这一原则来行事,社会就能够达到和谐稳定。
这段原文通过简洁的表述,传达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用于个人修身、家庭和睦以及国家的发展。
尽管这段原文文字简单,但它却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并从中汲取智慧,使其产生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大学礼记原文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大学礼记原文,将其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礼记原文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的重要起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传承,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礼记大学全文?
大学之道
两汉: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回到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礼记·大学》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五、礼记大学的大学精神?
《礼记》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大学》是小戴《札记》的第42篇,同《礼记》中的大部分文字不同,《大学》讨论的是儒学的根本问题,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的叙述。《大学》把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其重点在于阐发“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
《大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着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以“三纲领”、“八条目”等概括《大学》的内容,主要是朱熹为了突出其“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但这并不足以作为《大学》思想的原貌。《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
六、大学之道礼记原文?
《礼记·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七、礼记大学深度解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八、大学礼记的主题?
《礼记》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大学》是小戴《札记》的第42篇,同《礼记》中的大部分文字不同,《大学》讨论的是儒学的根本问题
九、大学礼记原文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十、礼记大学之道断句?
1 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 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学习的目的地,而“道”指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原则3 在这个断句中,大学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具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能力的人才,这也是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明明德”指的是明确道德准则,遵守道德规范,“亲民”指的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止于至善”则是指追求卓越的品德和学识。因此,表达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