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80 2025-01-02 00:12 admin

一、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除了文字方面所展示的表象。个人认为,更多应该从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方面考虑。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从字面看,描写了作者舒适慵懒的心情,但是,结合孟浩然的生平,因为迟迟未能入仕,这首诗是否也反映了诗人的一种伤感?

孟浩然,虽然是盛唐著名诗人,但仕途不佳。有的说年轻时就喜欢玩,家里条件好,对功名不感兴趣;有的说这哥们有考试晕场的毛病。我更相信后者,因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向往,更何况有了科举。即便嘴上说无意仕途的,哪个不是想靠着名气走捷径?毕竟有大家是不喜欢命题作文的!看唐诗三百首,名家的应试诗只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另外两个入选的是钱起和祖咏,不为大多数人熟识。所以,大家愿走其他途径,毕竟,那大名气,考不上觉得丢人现眼呢!那时,也有和咱们当今高考类似的推荐。孟夫子也想走推荐这条道,于是托人推荐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也闻其名久,也想做个顺水人情。等见了面,唐玄宗问他:最近有啥大作啊?孟同学张口就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人唐玄宗气的,你这家伙,谁弃你了?谁疏你了?咱有规定,主要靠考试,这推荐咱也不能太多是不是?那对别人也不公平啊?得了,你回去继续抱怨去吧!于是,孟夫子这仕途梦碎了。您说他心里能得劲?

想到被风雨打落的春花,是不是有花未开满就陨落的忧伤,从而道出自己年华将老的失落?

其实,也许有的文字是作者信手拈来,只是我们后人在妄加揣测罢了!正如庄子的子非鱼一说。

(图片来自网络)3

二、sheworksinbeauty诗歌分析?

是She Walks in Beauty 吧~ 《她在美中行》这是拜伦的一首歌颂女性美的抒情诗拉,描写的是他在舞会上遇到这位身穿孝服的表妹威尔莫特夫人时为其美貌所倾倒,所以写了这首诗. ——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g her eyes:   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a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女性美的抒情诗,诗中的女性是诗人的表妹威尔莫特夫人(Mrs. Wilmot)。诗人在这一次的舞会上遇到这位穿着孝服的表妹时为其的美貌所倾倒,遂成此诗。诗人在诗中极尽赞美之能事,仰慕之情跃然笔端,尤其是诗中的一句“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arace”,颇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神韵。在诗篇的末尾,诗人笔锋一转,由渲染外表的美丽转向颂扬心灵美,由表及里,深化了主题。

三、分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别在人物形象、性格描写等方面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加之谐音双关的妙用,使作品语言更是幽默诙谐,意趣深远。

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

刘姥姥,是本书中是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乡间老太太,她老人家本是深于世故,了解事理的,但是,由于许多的原因,她却以装疯卖傻、故意献丑的表演,博得贾母等人取乐,这个人物的出场,仿佛戏曲中的丑角,令人可笑可怜却又可敬。她的对话部分,描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幽默至极,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心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闻其声,似见其人。在独特语言的运用中,曹雪芹更能用“笑”来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无论是对于情节的交代,还是文中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用的分明是一些最普通的语言文字,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仿佛是一副鲜明生动的贵族家庭饮宴图,使读者仿佛看到和听到了大观园的人物活动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物进行人物神情心志的描绘别具一格,作者通过人物的笑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以及笑得姿态、动作各有千秋,独树一帜,这是作者的独特之处。曹雪芹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谈嬉笑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描写中让读者品味人物内心活动和无穷无尽的人物形象,使人回味无穷,联想浮翩。

二、在刻画人物个性方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红楼梦》是以散体语言为主的小说,但是作者博采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之长,在语言中融入诗词曲赋,甚至绘画。曹雪芹在语言的运用上堪称大师,就如诗词的写作上,他也并不像“才子佳人”那样,为炫耀自己的几首歪诗,生搬硬套,而他是把诗词曲赋画与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小说的历史容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在刻画人物个性方面起到了天衣无缝作用,既增加了作品的质量,也丰厚了作品的容量。

三、在揭示本书思想和人物品行、命运等方面,谐音双关的妙用,使文章意趣深远,幽默诙谐

双关,在《词典》中解释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谐音双关的运用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含蓄性和幽默感,而且对作品的情节构建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中“双关”修辞格的运用十分之多,无论是文章的主题思想,还是故事情节、人物姓名、人物对话中等等都大量的暗含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从头至尾笼罩着一层朦胧的面纱,如同美女遮面,对你是一种永远的吸引,和一种无法表达的凝重之美。《红楼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当时,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作者之所以运用大量谐音,除了文学层面修辞的需要外,在我看来,重要的还是为了有效地避开清王朝残酷的文字狱。当然这就需要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否则,为“避嫌”而故意制造谐音双关,或许就会弄巧成拙,成了笔墨游戏。

《红楼梦》中谐音双关最多的要数人名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本书中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则是“假语存”,而贾雨村的名字更直接“贾化”,其实就是“假话”的意思。这两个人的名字,实际蕴含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将真正实际发生的事情“隐”去,而重新虚构一些“假”事来进行创作,这两个人的取名,一方面揭示了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则暗含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式,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因此,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起到的是确定小说风格和推动情节展开的作用。曹雪芹用两个人物名字的谐音就达到了如此深邃而具有艺术魅力的目的,不得不让人为他的艺术和审美造诣而叹为观止。

四、诗歌鉴赏如何分析诗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可以分析诗人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一篇诗歌都是诗人在某种情感下的心路历程,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语言等方面来了解诗人的情感状态。比如,如果一首诗歌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感,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句法、韵律等方面来寻找证据,以进一步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 此外,诗人的情感往往与其生命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其情感。 诗歌鉴赏是一种深入挖掘和理解诗歌的方法,除了分析诗人的情感外,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诗歌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以获得更为综合和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五、如何分析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应该如何赏析?

现代诗鉴赏的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

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六、如何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个人觉得诗歌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取决于诗歌本身题材所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是读者以当下的心境与之交际产生的思想碰撞。

从主观层面来讲:人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诗歌的审美价值对于个人而言,还是要取决于读者自己综合性的审美意识。

从客观层面来讲:诗歌的审美价值更多是体现诗本身所传达的文词意境,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七、over the fence诗歌分析?

19世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

原诗:

Over the fence——

Strawberries ——grow——

Over the fence——

I could climb—— if I tried, I know——

Berries are nice!

But —— if I stained my apron——

God would certainly scold!

Oh dear, ——I guess if he were a boy ——

He'd ——climb —— if he could!

译本:

篱笆那边——

草莓——生长——

篱笆那边——

我可以爬过——如果我尝试,我知道——

莓果真可口!

但——如果我弄脏了我的围裙——

上帝一定会将我训斥!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只要他能做到!

诗歌分析:

诗人以孩子般的视角创作了这首诗,全诗格调天真浪漫,犹如孩童稚嫩之言语。诗句浅显易懂,读来亦有一种质朴感。

八、分析诗歌语言手法?

观察分析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还是别的风格,在总结概括。

九、如何分析一首诗歌的平仄?

在这两句诗中,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中“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而仄起句中“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字又是“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就对句来说,首联“西山”对颔联“南浦”,是平平对仄仄,“白雪”对“清江”,是仄仄对平平,“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十、如何分析诗歌景物的动与静?

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可结合具体诗歌略做分析。

一、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描绘,又有对静态的刻画,这两者结合,往往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对比辉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三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

二、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里显出静态。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使人联想到春山的空旷,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鸟鸣的悦耳,从而体会大自然的静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查的唐诗《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过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前两句直接写景,为下文铺垫,后两句更进一层,“花自落”“鸟空啼”表面上刻画了“花落”“鸟啼”的热闹景象。但是“自”和“空”却透出了无人欣赏之意,从而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荒芜,以动衬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 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统一考试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考题要求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此题实际考查炼字。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