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总有一方欺骗隐瞒另一方?

126 2025-02-15 09:17 admin

一、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总有一方欺骗隐瞒另一方?

我不敢以年长自居,但是感情的事情需要慢慢磨练,感情没有对错,行为有。你们两个人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过错,这跟欺骗无关。

你男朋友在感情上比较稚嫩,对待恋情,他比较看重占有,他要独占你,要分开看,占有不一定是坏事,没有这种欲望通常是不爱的表现,但三天两头查你隐私这就不正确,爱是互相尊重,这种行为显示他对你的尊重不够,虽然他心里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甚至可能你这样说他他会觉得挺委屈,这种情况下,你不应先对他道歉,而是应该让他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过分刺探你的隐私会让你不快,分而复合显示他比较容易冲动,你们都是从学校出来不久,这也很正常,不必急于否定他。在恋爱依恋关系中,他比较接近“回避型”(请自行百度),这不是能使感情幸福长久的性格特征,但也不必过分担忧,人的性格可以慢慢塑造,如果你对他的优点(文中你未提)有信心,你爱他,你完全可以帮助他回到“正确”(其实我不想说它的反面是错误,因为这也是人性的自然表达只是比较容易——而不是一定会只要控制得当,让人受伤)的轨道上来,前提是你自己要够好,自己的立场要站得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要到位。

你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对他的不信任,你不敢告诉他真相,是因为你认为他知道后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个后果是对你不利的,在这里你忽略了他对你的信任,他愿意相信你是因为你不会骗他,你骗了他,他认为你和前男友有什么这也很正常,你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欠妥,你不是没考虑他的感受,只是考虑不够周到,他也没有认识到(但是同为男性,有时即使认识到这一点,感情上也会很难过得去),你们俩的感情路还要多靠你们各自的感情成长。

从文中看你们两个人应该感情挺好的,只是因为太好所以容不得半点沙子,人生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好事都让你们一家占了?现在的情况我建议你给他立个规矩,以后不管谁对谁错,查对方隐私就是错的,距离跟他放远一点(指的是依赖的距离,不要对他过分依赖,不管对方是谁这都对你有好处,不是让你把他撵到沙发上去睡),有张有弛感情才稳固。

暂时冷处理一下也挺好,大家都冷静冷静,这样的分分合合多了去了,不止你们一对,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分手,现在的经历对你们以后各自的感情也都有帮助不是吗,所以应该开心点,开心最重要。

二、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格言这五个有什么区别?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1、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 韵语。

2、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 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 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 劳动人民 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 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 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 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4、成语: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结构的凝固性。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5、格言:   格言又称箴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三、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钱钟书怎么解释的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钱钟书谈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

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

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

“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

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

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