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语言的异同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经典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影视剧改编的青睐,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对同一故事内容、同一人物形象的处理各有优劣,本文将结合《平凡的世界》对其中的异同作分析解读。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平凡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09-02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两种艺术形式就已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搬上了荧幕。而影视剧作品的热播引发观众对文学作品的追捧,文字和影视作为两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彼此对同一故事、同一人物的表现孰优孰劣,就引起了网络的热议。本文以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浅谈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作品时,各自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异同。
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语言的定义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主要指我们现代汉语的范畴,通过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化的语言。在文学作品的运用中,还会融入一些口语和方言,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更符合某一特定人物形象的需要。
相对来说,影视作品的语言就生动多了,不同景别的镜头产生出不同的表现效果。如远景和全景景别的镜头最适
影视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
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中,对“诗情画意”的境界,视为对文学作品重要的评价标准。从古至今,文人们对作品意境的开拓,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当我们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分明感受到的就是一幅远景的宏大画面;而像“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则是典型的从中景到近景的电影镜头推移;那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则又是一个特写镜头了。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中,这些表现手段和修辞技巧也不断被影视作品所借鉴。当然,文学与影视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上由于语言特点的不同,也存在着某种差异。影视作品是由“直观”的“物” 来作为符号的,视觉形象本身具有直接的表现性,而文学的表现则是由“间接”的语言符号来组成的,而语言符号本身并不具备直接的表现性。需要读者的解读过程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来完成;所以,当荧幕/屏幕上出现一只和平鸽的时候,我们观众会本能地理解作为象征的和平安详这个寓意,而这时影视的象征本体和象征寓意是同时呈现和重合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它的本体和寓体是分离的,文学中的“物”首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个符号必须借助读者的识别能力,才能成为一个象征的形象,达到修辞的目的和影视作品诗化的效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