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新年要贴对联有什么来源?

180 2025-04-12 17:47 admin

一、为什么新年要贴对联有什么来源?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画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

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人们总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说的即使此事。

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今天的对联了。

二、对联的地位 (本身的)

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三、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

A:过年要贴春联的来历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过年要贴春联的来历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B: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茶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茶、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又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四、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贴对联

主要是左右不分。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最后一个字为仄音的是上联,平音的是下联。所谓的平音与仄音,就是拼音的音调。三声和四声的为仄音,一声和二声的为平音。

五、过年为啥贴春联?

过了腊八的腊月,年气越来越重。 记得小时候,一过腊八,妈妈就开始把过年之前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的列下来,然后具体给我们分工。爸爸负责掸尘、磨豆腐、蒸馒头,洗洗浆浆的事情就属于妈妈,通常我与姐姐分得的是撕去家里门窗上的对联纸,而妹妹则是屁颠屁颠的跟在我们后面帮忙。 掸尘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前必须完成的,所以爸爸一般在腊月十五的时候就开始打扫除了,老家的房子因为又高又大,所以家家都要去后院的竹林砍来竹枝竹竿,把竹枝缠在竹竿上,然后伸到屋梁上掸去蜘蛛网、灰尘等,等前后进房子全部搞完的时候,爸爸基本就成一大花脸了,脸上黑一道,白一道的,惹我我们姐妹三大笑。 因为曾祖父一代,家里是开油坊的,家中比较殷实,所以相对而言家中磨豆腐的设施比较齐全,在我10岁之前,过年家中吃的豆腐全是自家做的,做豆腐最大的技术在点卤水上,一开始是爷爷亲自把关,到后来就把手艺传给爸爸了,每每伯伯叔叔家做豆腐的时候,总要请爸爸去点卤水,这样才保证做出来的豆腐嫩滑可口。庄稼人白天日子精贵,做豆腐全在晚上,我们小儿帮不了忙,于是在妈妈的吆喝声中早早睡去,当第一锅豆浆烧好的时候,妈妈总是先盛上三碗放上一大勺红糖,然后叫醒我们姐妹,给我们先喝起来,伴着甜甜的浆的还有那热腾腾香气四溢的豆腐皮。 蒸馒头更是一门技术活了,那个时候我们整个一个大家族的蒸馒头的任务全在五叔身上,五叔非常心细,虽为男子,但是很多女红他都会做,打毛线,纳鞋底等,五叔蒸出来的馒头非常好看,而且碱也放得恰到好处,一个腊月,五叔就为了给各家蒸馒头,很少睡个好觉。 大的什物全准备得差不多了,妈妈也把被子窗帘等全洗好了,我们的新衣服也准备好了,话说着就到年二十九,这时的爸爸开始写春联了,爸爸从小练得一手好字,无论硬笔还是毛笔,庄稼人就喜欢你帮你,他帮他,因此请爸爸写对联的不少,往往是几张红纸买来,然后过几天就等着爸爸写好再来取,不需要告之写哪些,因为各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比如哪家有几堂门,甚至连鸡舍猪圈全写好了,当然井上的“开井大吉”也不必不可少的。爸爸一开始写对联,家中的其他事情妈妈就不要他做了,就这样十几户人家的写下来,通常要通宵,甚至写到年三十的早上,看着爸爸的龙飞风舞,我就在旁边学着,爸爸也教我笔法等要领,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终于可以写象模象样的字了,于是,爸爸就让我尝试着写,最后,是爸爸只写一副正门的对联的,其他全由我来代写,再到后来,我也能分担些爸爸的任务了,也帮邻居家写起对联了。现在看来,我的字并不咋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在乡亲们识字不多的乡间,我也算是知识分子了。 年三十的下午,我与爸爸就开始贴对联了,妈妈先用面粉煮浆糊,我们用刷子在对联后面刷上浆糊,然后虔诚的贴在我与姐姐早已清洗干净的门上,接近傍晚的时候,对联全部贴好后,看着到处红彤彤喜气洋洋的一片,心里涌现出的绝对是一种满足。 从我考进大学的那一刻起,这些画面似乎就离我越来越远了,如今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再度感受那种浓烈的年的气息。 我心,也因此灿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如何卖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