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是艺术性表达?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2-18 22:16   点击:16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什么是艺术性表达?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性的词语常出现在文化领域。 艺术性作为对一部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主要包括: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艺术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艺术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艺术表现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等。各门艺术的艺术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表达,是人类的天性和生存的需求。然而人类透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最直接的情感和意念则是在人类还没有形成文字和语言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二、如何塑造语言的艺术性?

如果以符号媒介类型来划分,艺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而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因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类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而语言并不像其它自然符号,如色彩、线条、声音那样可以让人接受起来更容易、更直接。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它是人们为了便于交流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所以当文学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只是一连串字符,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语言意义的了解,并对所看到的字符进行解读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于客观现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的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由于文学形象只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不同的内心体验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艺术形象那样及存在于主体心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比如美术中描绘一幅乡村田野风景图,即使我们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现的宁静朴素的主题,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也即我们肉眼直观到的画面---乡村田野。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的语言不像其它艺术形式所用的自然符号那样可以比较精确地塑造艺术形象。语言具有抽象性,这必然造成文学的模糊性。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这一特征是由于语言“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号媒介如声音、色彩、线条更具表现力,利用语言既可以叙事,又可以表情。

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

综合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我认为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这点我在上文已提过,这里做一个简要陈述。正是由于文学形象塑造是间接的,才导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强大表现力。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又是一种抽象符号,需要人的想象力来创造艺术形象,又何来文学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于语言文字这种抽象间接的媒介方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有了文学巨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如果换成一块画布、几种颜色,或者一群演员、一个舞台这些直观的表现方式,那它的表现空间将大大缩小,这也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接性作为这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撑。以《水浒传》为例,作者用语言文字将108将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物形象,而且在时间空间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所能表现的范围。这就是文学的间接性带来的巨大效果。

三、如何增强教育的言语艺术?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增强教育的语言艺术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一个人形象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的性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所谓“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然而教师的言行,不仅仅关乎着自身形象、素质和修养,更关乎着对一代乃至几代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规范、高尚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低级庸俗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残缺的性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二 语言的生动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和作文一样,切忌干瘪平淡,如同一杯白开水,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激情。有老师常常抱怨:“我一天口都讲干了,学生就是不爱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笔者认为,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我反省。简单地说,教本身就苍白无力,加上语言的平淡无味,成人听了都会感到枯燥厌倦,更何况面对的是活力四射的孩子呢?如果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如骏马走坡,酣畅淋漓,神韵十足,就一定能扣住学生心弦,深深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 语言的亲和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人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而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对学生温言细语,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反之,动辄就摆出师尊的架子,对学生轻则训斥,重则恶言相向,就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学生畏而不敬,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创伤。我校班主任70%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和耐心,她们比男性更具亲和力,她们撑起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半边天。

四 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不是对词语呆板、僵化的组合,一句话或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是非常灵活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育的语言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灵活地选择,并适时的进行调整。话题不当,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词不达意,容易使学生曲解;方式不当,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选择好恰当的内容、正确的方式、合适的分寸,并把握好谈话的契机,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五 语言的委婉性

婉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婉言不是虚伪的逢迎,而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直言相告,于坦诚中见真情,固然很重要,但面对特殊的群体,处理敏感的问题时,却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适时地运用婉言,用顺耳的语言取代刺耳的语言,就能减轻或消除对学生的情感伤害,避免不必要的难堪,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 语言的幽默性

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很难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教师,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说:“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作为教师,即使在平淡的、不如意的生活中,也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更不能拿学生当出气筒,而要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变得幽默。因为乐观和幽默不但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并且有助于你自己和他人变得轻松,消除工作中的劳累。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七 语言的严谨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代沟的调节剂、润滑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语言若表达不清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亟待提升的一个群体,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完全理解的。断断续续的语言,使人听了满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漏洞百出的语言,则会让学生钻了空子。只有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语言,才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让学生心服口服。

八 语言的个体差异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教育工作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体,由于他们的年龄、性格、生理状况、心理、认知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能接受的理念和承受能力也迥然不同。有的喜欢“阳光雨露”,有的喜欢“和风细雨”,有的则喜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征,选择恰当的内容、适宜的方式方法、恰如其分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总之,教育的语言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上拙笔不过是我的一点肤浅认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不断丰富学识,才能掌握艺术的教育语言,成为学生敬仰的灵魂工程师。

教育艺术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准备艺术、教育组织艺术、教育方法艺术等,但教育的言语艺术是最基本的教育艺术。它主要包括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和体态言语艺术三个方面。书面言语艺术主要是指板书艺术,这里不作讨论。由于教育幽默的重要性,又由于教育幽默涉及到口头言语艺术和体态言语艺术两个方面,这里我只想说说口头言语艺术。 教育口语与日常口语相比,要求语流畅达,语句简洁规范,逻辑性强;教育口语与电视播音(新闻报道)相比,要求有明显情绪色彩,语气时轻时重,有高有低;教育口语与艺术表演口语(如诗朗诵)相比,要求情绪表现温和些,语气变化幅度不是太强烈。因此,教育口语从形式角度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词句准确、简练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教育口语不仅包括形式方面,而且包括内容方面。从内容角度看,教育口语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用语,其特点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性。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施言、因事施言、因时施言、因地施言。(2)诱导性。即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悦耳又达心。(3)说理性。即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4)感染性。即动之以情,以炽热的情感感染学生。(5)教育性。即对学生要有教育上的意义。 下面简单说说说服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群体教育口语以及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家访谈话技巧等的基本要求。 1、 说服语说服语的特点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说服的目的要明确;二是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三是不说大话、套话、空话,不以教师的权势压服学生,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的方式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有:(1)正面说服。即摆出事实,说出道理,指出危害,提出要求,晓以大义。(2)劝导。即劝阻行为,疏导情绪,然后再进行说理。(3)以情动人。情与理结合,理借情动人。 2、激励语在学生缺乏信心和勇气,或畏缩不前,或受挫折悲观失望,或遇到困难而丧气的时候,都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和精神。激励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激发性。激励语的基本要求是:(1)要善于一分为二看问题。要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正面肯定入手,以鼓励方式说出。(2)要富有激情。运用激情把学生从低沉的、悲观的、澳丧的情绪中鼓动起来。(3)不言过其实。 3、表扬语表扬语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成绩以及某种进步给予表彰或肯定的用语。它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扬语一般以表彰和赞扬两种形式出现。表彰通常以讲事实为主,在讲述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肯定评价。赞扬则更偏重于主观评判。当然主观评判不是任意拔高或无限上纲,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在升华的过程中洋溢着赞颂之情。 4、批评语批语语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用语。对待学生,既要敢于批评,更要善于批评。批评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的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抱偏见,不抱成见,不搞无限上纲,也不搞“秋后算帐”。(3)要与人为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4)要讲究方法。有时需要个别谈,有时需要公开批评;有时只能暗示,有时必须挑明;有时应该硬话软说、严话宽说,有时应该软话硬说、宽话严说。一切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 批评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前者指毫不含糊地直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包括事实、根源、结果、处理、要求等,全都说出来。对于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甚至还给予严厉的谴责。后者是指不直截了当地批评当事者,而是以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说彼道此,指桑说槐,话中有话,话外有音,让学生自己从中去理解和领悟。 5、群体教育口语 群体教育口语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其特点主要有:(1)目的明确。主要是针对学生需要或存在的问题组织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3)简单严谨,随意性较小。群体教育口语有报告、发言(或讲话)、会议主持等形式。 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曾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这种事件大体不两类,一类是非认知因素的,如场外的突然干扰,某个学生闹恶作剧等;二是教学认知因素的,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难题、怪题和令人尴尬的问题等。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和巧妙,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施展教育机智的极好机会,从而获得学生的敬佩,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总的原则是不能简单化,更不能粗暴甚至恼羞成怒,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智,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具体要求是:(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漫骂,不恶语伤人,尤其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以温和的语调说话,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任何一件偶发事件都是事出有因的,因势利导,坏事就可能变成好事。(4)要有“大将”风范,切勿“小肚鸡肠”,否则定遭学生耻笑。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1)冲淡。即冷处理,以冲淡紧张气氛。(2)顺话。即顺着学生的情势说话。这既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又是因势利导的工作方法。(3)趣解。即把学生和自身突然发生的某种行为或言语做某种谐趣或幽默的解释。 7、家访谈话技巧 家访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家长分布在社会各界,而且文化层次、社会职业不同,性格各异,能还有效地进行家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谈话技巧。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拉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深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的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是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程序,由于每次家访的目的不同,谈话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以及谈话对象的不同,谈话的程序和方式也是灵活机动的。 家访谈话有许多策略和技巧。首先是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是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境;第三是掌握谈话的主动权;第四是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总之,教师的口语语言是一门艺术,只要注意开发教师自身的智慧,就一定能够恰当地运用它,并能达到很好的目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