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笔迹轻重如何看心理?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 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 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 符号准确。
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
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 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和。 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 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 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 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 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 程度差,喜欢自责。 字行也能说明问题。 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 别人的弱点。 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 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字体小则 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 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l、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人们在对陌生人的了解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这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日后形成总的印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成为日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有积极性,也有缺陷,带有明显的主观推断和先入为主色彩,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了解某人时,对他的某种特征和品质有清晰明显的印象,由于这个印象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反应,或者说这种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一个光环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了,使观察者无法注意到他的其他特征和品质,从而以一个人的一种特征或品质,做出对他的整个特征的判断。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反应。
3、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的固定形象。这种固定形象使人们在看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对他们进行归类,并根据己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比如,工人比较坦率,农民比较朴实,江浙人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山东人刚毅正直,能吃苦耐劳。再比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老年人往往觉得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等等。定型效应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反映,但是,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常常会造成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印象的形成。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时,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认识对象身上。特别是在被了解对象和自己年龄、职业相同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效应使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比实际上的那个人更像他自己。这样就歪曲被了解对象的某些特性。 此外,还有近因效应、浸渍效应等。尽管这些效应在对他人的认知时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有主观、推断、片面(表面)感知、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都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造成认知的偏差,甚至产生错觉。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简短?
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看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看法,这就是心理学上首因现象在起作用。
首因印象强调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与认知往往取决于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带来的印象深深的刻入人当你脑海里经常挥之不去。
第一印象主要是我们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曾依据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1)我不好——你好:“自卑者模式”
自卑社恐,易轻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
2)我不好——你也不好:“反社会模式”
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
3)我好——你不好:“自负者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4)我好——你也好:“阳光模式”
相信他人,能接纳自己和他人。
五、心理学之人际交往?
所谓心理学之人际交往,顾名思义,讲的是有关人际交际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人际交际也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
六、人际交往心理学书籍?
《社会心理学》,《身体语言密码》,《人格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的理学》,《我们都是自己的陌陌生人》,《怪诞心理学》,《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拖延心理学》,《社会性动物》
一共有14本推荐书籍,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掌握好人的心理有助于交际。
七、从社会层面看心理学发展?
1. 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整合化
为了避免单因素解释社会现象的局限,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整合更加紧密(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也日益显著,金盛华(2010)指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是现代社会心理学重要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使用也提升了社会心理学的预测功能,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吴甜甜,2016),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兼容
自欧洲社会心理学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地位以来,亚洲心理学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Kruglanski与Chernikova等人(2017)对JPSP文章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数量稳步增长;跨文化心理学在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流行也是社会心理学日益全球化的标志。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向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突围的重要途径。余国良(2014)主张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在理论建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
2.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选取都存在便捷取样的情况,其中莫过于大学生最受青睐。然而,这一现象不仅容易降低外部效度,也可能存在一定伦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匿名性、自愿性是否受到尊重,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是否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是否削弱社会心理学本身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主题难以定论。大数据使用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但风险也难以忽视。比如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以Facebook为例,该平台瞬时可以生成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详细的用户心理数据,甚至可以自动构建模型。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界限难以把握。此外,大数据固然能使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数据,但也会使某些研究者陷入数据万能的误区。
八、过分依赖人际交往,是什么心理?
说明此人的‘’人脉‘’不错,知道这种“资源”的价值,社交是他(她)的长项,其余的是短项,若过分依赖了,此人无什么其它“真本事”,最多搞一下“关系”而己,又要显示所谓的“本事”,虚荣心较强。
九、以貌取人是人际交往的哪种心理?
人们普遍习惯了先入为主,或者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常见的有地域黑。大家经常会习惯的去评价:“XX地方的人是怎么样的”、“XX国家的人是怎么样的”。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地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可能会因为接触过一两人,或者是听说过某些事,从而戴上了有色眼镜,对这个地方的人都贴上了标签。
晕轮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是具有联想性的。比如我们看到了香蕉的形状,颜色,就会想到它的味道、成熟度等等。我们不需要了解事物的每一个部分,我们的经验与思维会自动帮助我们补全缺失的那些部分。但这些终究是补充的,很容易受到知识或者过去经验的束缚。
以貌取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晕轮效应”的案例了。比如看到一个打扫庭院的“老和尚”,衣着简朴,默默扫地。大脑通过经验推理,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谁能想到的对方是身怀绝技的“扫地僧”呢,我们是被自己的有色眼镜给欺骗了。
十、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案例?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
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导地位。
三、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
光环效应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